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课文《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课时教学要求

课文《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质疑。

  六、小结

  作者用多姿的彩笔抓住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细心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得那么生动,那么传神。

  读中悟情 读中学写

  河南省洛阳市教研室 刘津萍

  研究张学伟老师的教学设计,听张老师的课,印象最深的就是读。

  张老师安排的读是讲究实效的。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泛读等多种形式的运用都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抓住儿童心理作出的选择。张老师提倡一读一思,一思一得,力图使每次读都有收获。

  概括张学伟老师执教《林海》一课的特点,可以说是:读中司情,读中学写。

  我们首先来看看《林海》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张老师的设计是板块式的:(1)读长到特点(感知);(2)读读出特点(体味);(3)读明了写法(学写)。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作者简介

  张学伟,男,27岁。1989年毕业于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现在洛阳市郊区李楼小学任教。他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业务标兵,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执教《林海》,获一等奖。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1384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