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目标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熟读课文

  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5.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00267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