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关注孩子如何“读通”教材的第三天。由于一天教学一篇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小伙伴》一课。
昨天,教学《两只小狮子》时,我先就“你在课前是如何读通课文”这个问题组织孩子进行交流。由于周一上课时,孩子们已形成了共识,对于在预习阶段尚不能读准的个别字音可在字的下面做个记号,“带”到班上进行交流。一检查书本,发现有不少孩子的书上尚有做记号的标志。于是,在接触文本之前,我鼓励孩子提出尚读得不准确的生字,并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给予解决。这过程中,经常会随机请助人的同学谈谈自己是如何读准这些字音的,将识记的最佳方法与同伴分享。可能是孩子在预习时不太用心,当我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通读全文后,再指名分段接读教材时,发现有一部分孩子还是无法较为流畅地读通全文。对此,我有点不解。后来一想,问题可能就出在预习要求上。预习时,允许孩子不必读通全文,可将尚读得不太准确的字带进课堂,接受同伴的互助,老师的指导,或许这就使孩子产生了依赖性。
于是,在昨天的课堂上,我又临时对于预习作业做了些小调整,鼓励孩子采取多种方法向难读的不易读准的生字挑战,挑战成功后,及时将所做的标记进行美化。怎么美化呢?比如,孩子们在难读准的生字下面画的记号是一个圆圈加一个问号,问号的半圆躲在圆圈里,其余的伸出圆圈下。当挑战成功后,即能很流利地读出该字字音后,就可以将圆圈外的痕迹擦干净,随后,绕着圆圈缀上一圈小花瓣,变成一朵漂亮的小花了。
看来,孩子们都是爱花人。今天,在交流是否能“读通”教材这个环节时,我发现孩子的书上出现了一朵朵漂亮的小花了,花上的生字也出现了一个比较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往往是一个孩子提出,“我给这个生字画上了一朵花,。马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就给予呼应,“我画的也是这个生字啊。”像“餐”这样笔画数较多的生字以及“背只”等多音字,往往就是孩子们不易读准识记的生字。呵,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读通课文的方法了,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
当然,我想做的不仅仅是如何让孩子在课前就能自主“读通”课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保持这股自主学习的兴趣,既而走进广泛的阅读天地。
当孩子们初步掌握了如何读通一篇课文的方法后,就该把如何读懂一篇课文的问题摆在首位。当然,如何提高读通一篇教材的效率与保持长久地自主阅读的兴趣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还需长期给予关注。
由于这两天的上午,我得带着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农村支点校开展教研活动,只得将课程调整至下午上。下午的课原本是不好上的,特别是在春夏之交的季节。可能是调整的次数多了,孩子们适应了,这两天感觉孩子的课堂学习状态相当不错。
下午,我和孩子们继续和《小伙伴》“交朋友”。板书完课题,我请全班孩子一起请出教材中的四个小伙伴:玛莎、维加、安娜、安东。如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我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请大家畅所欲言。因为,之前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有几个孩子提出:1、可按顺序一段一段学习;2、看图结合课文学习;3、抓住疑难问题结合文本学习。当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孩子来解决时,孩子们倒没有花多长时间就统一了意见——结合文中插图来学习课文。
师: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1:我认为结合插图来学习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呢?
生1:文中的插图说的就是整个故事的内容了。
生2:四个小伙伴都在图中,而且他们的表现都不一样。
师(感兴趣地):怎么个不一样?能否跟大家说说呢?
生2:他们手中拿的东西都不一样,从中我可以判断出谁是谁了?
师:谢谢你为大家指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本课的方法。这样吧,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认识认识文中的四个小朋友,然后在图中四个小伙伴的头上写出他们各自的名字。
(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师:谁来说说你认识了哪个小伙伴?
生3:那个头上扎着两个小辫子,低着头,双手交叉握在一起的就是玛莎小朋友。
全班(齐答):是的,她就是玛莎。
师:说话要有根有据。为什么认为她就是玛莎呢?
生3:文中第7段讲到,玛莎小声地回答了安娜的问话后,就难过地低下了头。我就很容易地从图中找到她了。
师:你刚才说到玛莎时,用了“难过”一词。你怎么知道她难过呢?
生3:她不像其他三位小伙伴,而是低着头,心里肯定很难受。
师:你想扮演这时候的玛莎吗?
生3:我愿意。
(生3语气低沉地朗读着第7段。全班走进角色中感情朗读着。)
生4:我也知道她就是玛莎。因为,别的小伙伴此时都在吃午餐,只有玛莎两手空空的。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
生4:文中第1段和第3段告诉了我。
(指名朗读1、3自然段。)
师:谁能迅速从第1段中找到一个词,这个词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那位空着双手的小女孩就是玛莎。
生5:我找到了,是“只有”这个词吧。
(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师:你还从“只有”一词读懂了什么?
生6:全班就是玛莎遇到问题了。
生7:只有玛莎跟小伙伴不一样,她丢掉了装着食物和饮料的背包该有多伤心啊!
(相机指导朗读文本1、3、5自然段,不仅了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而且深深地走进了玛莎的内心世界里。)
(接着,继续结合文本采用给插图人物找姓名的方法学习课文,因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兴趣盎然。)
这种给插图人物找姓名的变序教学法相信还少有老师尝试过。我很庆幸,因为我的大胆放手,才有了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人,才使生与生、师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有了互动的过程,有了诸多美妙的生成,也才使课堂呈现出灵动的美感。我想,这节课不仅仅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收获满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978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