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学定教:紧抓瞬间机遇
“实践出真知”。一些教师常会因在课堂上有一两处信手拈来般的妙举而在课后仍兴奋不已,也有一些教师会因执教当时没能把握住机遇而事后叹惜。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注重品味得失、总结教训,不断提升“课感”素养。请看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五彩池》后写的一则反思型的教后感——
课堂交流时,一位学生问:“五彩池里能否游泳?”当时我想“这不是有意捣乱吗?”也就装作没有听见,只是含糊着过去了。其实,这个学生的提问虽出于其天生的好奇心,但却颇具探究价值。如果顺势让他们展开思索,或许将大有收获。因为五彩池里能否游泳,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池水深浅如何,二是池水是否干净,三是池中有无危险。而这些内容,在课文或明或暗都可以找到相关材料信息,可惜课堂上未能再次让学生展开研读。
品味得失的最佳方法是评课和写课。评课包括自评和他评,而写课就是在评课以后再用教后感的形式记下来,便于今后不断回顾和反思。上述案例中,教师正是在自评基础上用写课形式领悟到“软设计”策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敢于应变:追求随机生成
听《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一名学生提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小学生不准玩火,为什么课文中的同学可以烧枯树叶?”面对这一“节外生枝”,执教者似乎成竹在胸,她说:“书上的小同学们烧树叶真是玩火吗?请大家找出依据来谈谈。”学生兴致勃勃地再次研读、思索,一会儿就纷纷发言:
——“我认为不是玩火,书上写‘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草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如果不烧掉树叶,校园太脏了。”
——“他们烧树叶是有计划进行的,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安全劳动。课文中说他们先把树叶扫拢,集中在墙脚下,然后再点着火。”
——“小作者他们很爱皂荚树,他们烧树叶绝不是玩火图高兴。把树叶烧成灰还可以作为花草肥料,如果当垃圾搬出去,就太可惜了。”
……
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场生成性特点,如果教师悉心演绎细密教程,回避学生多元感悟,则必将导致课堂异化为“教案剧”的表演舞台。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状况即使在一些上层次的“观摩课”、“研究课”中也时有所见,令人忧虑。而上述教例中,教师面对课堂“意外”时不“堵”不“绕”,反而以此为契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这种随机而发的教学机智和当堂生成的教学进程,怎能不成为令人关注且值得吸纳的亮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886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