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续听了几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弧长、扇形面积的计算,不同的老师向同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授同一内容,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数学定理的推导、概念的讲授,以及相关习题的解答过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则更注重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注重的是知识的生成、形成的过程。
刘泽虎老师的课,体现的完全是一种新课改的理念,他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实践问题的解决,在求扇形面积过程中,刘老师用现实生活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狗的活动区域的例子引导同学们学习应用扇形面积的理论,用对比类比的方法得出扇形面积和弧长公式之间的关系。而张老师讲的同样是这节课,风格却与刘老师完全不同,她把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在导入之后,开门见山地切入本节课的主题,与刘老师的课相比,她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能力,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很自然地由学生自己得出知识,整节课条理清楚,衔接自然,课堂内容容量较大,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的较好,另外,张老师的习题、例题的选择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下午刘建颖老师的课则是结合了上述两位老师的优点,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又注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效果也不错。
对我来说,从三位老师中吸取的经验主要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生活与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既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又能使课堂容量较大提高,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进而使课堂教学迈出新的一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858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