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己第一次讲这样的课,当看到那么多的老师坐在后面时,说实话,我的头脑中轰的一声,然后就是空白。十分感谢王校长、李主任和刘老师对我的鼓励与包容。
这节课备了有一段时间,李主任亲自帮我一点点解析文本,理清思路,当时在讨论这篇文章的定位时,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和科学课的区别,因为《形形色色的植物》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如果按照我最初的想法,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展示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探索,这样通过学生看课件演示文本中提到的形形色色的植物和资料的补充来完成文本的分析的话,这和一堂科学课没有太大的区别。经过主任的引领,我慢慢认识到,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除了课件展示以及资料的罗列外,通过对文本的重点词句和写作方法的解读更是不可缺少的。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这一课中,人文性体现在透过文本内的材料,感受自然界的神奇,生命的可贵,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工具性体现在透过文本,了解说明文体的表达方式,这种了解不是硬性的“教给”而是学生通过文本用不同材料的组成感受到科普文章的写法。在上课时,我意识到了在2、3段的处理上抓一些“文眼”来渗透“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出了很多问题,还是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语言没有到位,没有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剖析出来,忽略了文本。表达不清晰,概括的面很多而没有谈到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文本—教师融入到一个圈子里,导致课堂处理得很笼统,没有上升到解析语文的层次。
经过这次的实践,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知,我会再努力学习与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659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