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课本内容来自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三年级起点上册的第十模块第一单元。学生在接触该单元时,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对This is……。该句型的熟知,以及用此来回答What’s this?所以我便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置于身体部位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描述他的身体, This is his head/hand/foot/leg/arm.
本节课的warm-up采用了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歌曲调动课堂气氛,视频内容的主人翁为两只憨厚的熊猫,通过不断变换歌曲旋律的速度来博得学生注意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 follow and sing, 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模仿,于是课堂气氛瞬间变得活跃,学生不亦乐乎。在进入presentation 之前我采取师生问答方法来复习先前的知识,复习重点句型,What’s this? This is a cat/ dog/ panda. 让学生重温This is……为下文做铺垫。新课呈现环节是利用熊猫部位的逐步消失,What’s missing?逐步把五官掩盖,让学生进行猜测,从而导出新单词,新句型。最后巩固环节设置为拼图游戏,呈现大熊猫,寻找五官并练习句型。本节课选择熊猫这一卡通人物来贯穿课堂内容,目的在于达到与文本对象的统一。但是在真实教学课堂中,仍存在多处不足,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
1.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师生互动的最好方式。在歌曲导入环节,教师的示范是最好的解说。如果能够和学生们一起融入歌曲舞蹈中,效果会更加强烈。肢体语言不仅体现在歌曲中,还可以表现在词语的教授方面。在引导新词的感知,利用肢体给予学生提示,让他们直观感受会更加记忆深刻。例如,This is his arm. 教师伸出手臂会比一张单词卡片来得更为生动具体。
2.呈现环节的拼图时间分配不足导致教学重点的失衡。拼图环节本意在于让学生感知并理解五官单词的教授。但是在真实操作中却占据很多时间,学生太过投入拼图游戏而忘记新单词的认知。
3.三年级学生是学习英语的入门级,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单词无法达到分辨。例如,本课的难点,Hand和head。低年级无法灌输音标概念,只能采取动作语言的辅助来区分语音。Hand是大嘴,所以让学生把两根平行放置口中,长大嘴巴发hand, 而一根手指发head,感受嘴巴大小。但是课堂中,由于操练次数有限,最后无法克服该难点,只能模糊分辨。
我认为,英语初学者的学习应该多采用综合学科交叉的特点,让学生在五感中感受英语的多样化。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634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