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教学反思
一、精彩缘于生成。《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案例中学生在探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衣衫不整”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由此生成了新的疑问,“既然爱因斯坦争分夺秒,为什么还要在路边等小女孩?”在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后,学生又产生了“爱因斯坦今后会不会一直照小女孩的话做下去”的新疑惑。学生思维活跃,突破了教师预设的框架,形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过程。课堂上学生真正的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敏锐地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快乐来自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乐学”,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快乐的殿堂?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案例中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探究、创新,都让学生得到了喜悦;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热爱,激励性的语言更让学生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探究中,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所流露的快乐是无可言语的。
三、让探究的触角向课外延伸。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案例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探究的动力,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进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不满意的状态,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www.ertong6.com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4016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