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案例和反思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案例和反思

  【案例一】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

  (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

  (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

  (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1、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2、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案例和反思】相关文章:

1.《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

2.课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

3.《爬山虎的脚》的课后教学反思案例

4.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案例反思

5.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

6.《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7.有关《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

8.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323684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