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浮力教学反思一
回想上课之初,虽然时间很短,我还是认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前一天临时通知我,人数比较多还包括家长。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和最终的评比结果来看,效果很满意。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处理得恰当?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的?为今后的公开课留下一点值得借鉴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在引入环节,我做了一个小魔术:听话的小鱼。这是魔术表演常用的一个道具,其实魔术很多用到物理知识的,播放或演示一个魔术,然后又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理,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我并没有过多解释原理,设置了一个悬念,其实后面课程有潜水艇模型,和这个很类似,我只是把它调到这里来演示。)一开始,就把学生和大多数听课者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下课后,还有家长向我了解原理呢。)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习知识后能立刻解决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这节课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生活中的浮力。学生不仅要说出浮力的应用,并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不仅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掌握程度,确立最佳反应区。整节课的效果后来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都有很好的反馈,如:印象非常深刻……,不由自主上网查原理……,自己回去也动手也做一个……,做得比老师的还要漂亮……,把自己的父母也问住了……等等。
3、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通过浮力的举例,我了解到这个班级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较深认识,我做了临时调整,对称重法不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把时间放在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把浮力测出来。时间还是原来的计划时长,效果却比我预料的还要好。我觉得要做到积极的应变,一定要准备充分,事先准备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课后小结。这个环节我并没有做教师总结,预留的时间也不是下课前2、3分钟,而是留出了十二分钟,仅仅在投影上打出两个问题:(1)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内课外不限);(2)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最好举例并说明理由)再留出3分钟考虑时间,我走下去和学生单独交流,聊这节课的收获。由于有了前面活动环节的积极回答,加上我在单独交流时的一些提点,这个环节成为我最为满意的地方。实践证明学生的小结:知识更完整、气氛更热烈、拓展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二、不足之处
过后通过回放录像,我还是发现了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1、由于是临时变为对外开放,所以听课人数超出原计划很多,不仅教室里面显得拥挤,外面走廊都站满人。学生的课桌都连成了个整体,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几桌位置,在单独交流的环节,只能顾及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导致后面的小结时段,前排同学的小结效果比中后排同学好得多。在演示实验时,也无法走下去让后排的同学观察清楚。
2、在引入环节之后,学生提出要求老师说明这个魔术的原理。原计划是设置悬念的,而且学生也还没有学到气压知识,在这节课暂时讲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课前禁不住学生的再次请求,说明了一下,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过后想想,知识还没有达到,说了也不理解,还是不说的为好。
3、没有考虑到实验观察的效果。本来以为演示的实验,可以走下去,顾及后排学生的观察角度,但是临时听课人数有变,无法走下去,准备的器材无法保证后排同学也能看清楚。以后的公开课,要考虑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安排在实验室,位置足够宽,实验器材临时更换也方便。
4、有个环节被临时取消。本来在小结之后,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思考题。本意也是准备在学生小结不充分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补充。但是后来发现学生小结已经超出我的准备的内容,就临时取消了,把时间都放在小结去了。后来觉得,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几点收获
1、时间不足还能临时调整,空间不足则无法临时解决。
2、准备的问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3、不要低估学生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热情超出你的想象。
4、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你会有惊喜的。
浮力教学反思二
学生对于浮沉现象有大量的生活积累,而且有些同学还知道“浮力”这个词语;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知道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造成的。这对认识浮力都是很好的基础。本课的浮力是专指水的浮力,这是学生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力。
课堂教学时,学生们知道质量大的物体提起他来会用比较大的力,在前一个单元他们有了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经历,这为设计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的实验做了很好的铺垫。
大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是本课的难点,需要重点解决。
学生不知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朴素的认为轻的物体会上浮重的物体会下沉。这种前概念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我个人认为是片面,虽然在本课不能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它引发矛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本课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经过实施,真是有得有失,回顾反思,有以下体会:
1、导入部分以“力”为切入点,避免在轻、重这个地方纠缠。
实例:
演示:手拿泡沫塑料、勾码,举到没水的水槽上面。
提问:这是两个固体,如果我一松手会怎样?(落下去)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地球的引力)。我不松手为什么没有落下去?(手的的拉力)
演示:将两种物体放入有水的水槽中。
提问:现在发生了什么现象?(泡沫塑料上浮,勾码下沉)
提问:你认为泡沫塑料上浮,勾码下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泡沫塑料很轻而上浮,教师可以追问――刚才(指没水的状态)也很轻,怎么没有上浮?这说明物体上浮和什么有关系?……
本课的主旨是认识水对浸入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这和物体的轻重没有关系(浮力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和轻重有关系)。因此,为了避免总在轻、重这里纠缠,我就采用了“水槽中没有水,和水槽中有水”物体放入其中的现象对比,使学生意识到,放入水中不下落首先就是与水有关系。然后直接感受水的浮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力”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特殊色。(没见过其他老师讲浮力这样导入)
2、先理性认识再感性认识。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一般认识是先感性,后理性,对于本课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我是采用了先理性――定量认识(用测力计测量在空气中提起勾码和放入水中后提起勾码所用的力,然后对比),再感性――定性感受(掂一掂物体在水中和在空气中的不同)。因为导入部分首先用到了勾码,在由于学生刚认识了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直接提出下沉的勾码是否受到浮力,我觉得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然后就物用物,直接利用勾码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比较专注。教材上安排的提石子的活动我作为体验认识来进行的。
3、开放性问题与具体问题结合。
教学过程中,对于要了解学生想法的问题,我的问题呈现方式就是开放式的。比如课的伊始,一些学生提出了“浮力”这个词,我就问他们:你认为什么是浮力?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教师如何调整预设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对于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我就用采用封闭式提问。比如在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时,对于下沉的勾码,我直接问学生: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学生的回答只能有两种,这样使后面的研究直切主题。而不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勾码为什么会下沉?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就比较分散,教师还要费时费力的将问题引导到自己想要的问题上来。何必呢。
4、追问目的性强。
课堂上对学生的追问其实不是教师预设的问题,是临时生成的。我在课堂常常对学生进行追问,原因首先是:学生的回答不完整、片面,肤浅的教师有针对性的追问,使其完整、全面、达到应有的深度。其次,通过教师的追问可以了解到学生真实思维过程。
5、利用完善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设计的实验往往是大处合理,小地方不完善,尤其是在具体操作的细节上不注意科学合理性,致使实验失败,利用完善实验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也是我的一贯做法。具体到本课,学生在设计了实验后,具体怎样做往往没有涉及到,这时就需要完善它,。我就采用追问的方式:“将勾码放入水中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那么怎样放入勾码、放到什么位置……等一些操作应该注意的事项就会在追问中得到明确,而且学生也明白这样做的科学性。不过追问的问题视学生的具体回答而定,这时教师的眼睛就是专挑学生的“骨头”,然后是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自己剔除“骨头”。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感受浮力还不够充分,活动时间还是短,尤其是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明显。还需要改进。其次,我觉得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还应该做一些铺垫工作,虽然学生能够设计出两种试验方法,但是能够设计出来的不到50%,这说明教师的“脚手架”搭建的不合适,有点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实验的对比性入手启用问题启发思维,例如可以这样提问:勾码受到浮力和没有受到浮力我们那些感受会不同呢?这样就可以降低设计实验的难度,是绝大多数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浮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浮力课的教学反思
4.浮力复习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477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