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反思范文
在前两课,学生感受了时间存在及流逝,了解了一些时钟发明之前的计时方法,并制作了太阳钟,发现了太阳钟的弊端。这课也是《做一个水钟的》的前期准备,旨在激发兴趣,奠定理论基础。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难点是: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也就是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的影响。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泄水型”水钟,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其次,认识实验器材,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及注意事项
再次,我让学生三次测量从二百毫升水流出一百毫升水需要多长时间,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学生发现:同一个小组用相同的材料做同样的实验,所测的结构有差异!“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认为:”可能是同学间的配合不够默契;也可能是实验中有水珠溅落;或者是因为量筒壁上有水珠残留。“通过这样的思考,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实验中更严谨细致。”这里有了三个数值,取哪一个好呢?”学生商议后决定取平均值。这样一来,三次重复实验就显得很有意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数据是建立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由于材料的巧妙设计,学生还会发现,同样从二百毫升水里流出一百毫升水,各小组所用时间差别很大!“这也是误差?”学生认为 这可能是各组瓶盖上的孔眼大小不同造成的。
至此,我让学生根据第一次实验猜测:“各组还用自己原来的瓶子,流出五十毫升、二百毫升水流完,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有些孩子脱口而出,认为所用时间是流一百毫升水用时的.一半、两倍。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流完五十毫升水所用的时间少于流完一百毫升水用时的一半,流完二百毫升水所用的时间大大超过流完一百毫升水用时的两倍。“为什么这样?”同学们认为:起初瓶中水多,水位高,流得快,后来随着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流速就慢了。体会水位高低对流速的影响。那你有什么办法可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学生讨论解决办法,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吗?课件展示“受水型”水钟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获得自我肯定,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
现在,你也能设计制作一个水钟吗?如果我们的水钟每分钟刚好滴60滴水,那该多带劲!想一想,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成为可能,也为下一课制作水钟积累经验。
这节课,整个教学活动分为“整体感知——难点突破——分析理解——拓展延伸”四步,学生的认知是呈阶梯状上升、层层推进的。
在教学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问题衔接、材料的控制保持学生的新异刺激,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提高了他们科学实验的技能;在提问时不急于指名作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思考,有机会经历分析、推想、解释等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心智技能。活动中孩子们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表述也乐意倾听,体验到学习合作的愉快,也感受到协作的重要、时间的珍贵。真正把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纵观全课,还有些许遗憾: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依然体现不够,这是因为四十分钟完成这么多活动,无法让学生展开。我想:是否可以对教材的处理更大胆些,把制作水钟的两课时这样划分:第一课时专门探究影响流速的因素;第二课时再观察制作水钟。可以直接询问孩子们:“如果我在一个瓶子里装300毫升水,然后在瓶子上戳个孔,让其中流出一百毫升水,会用多长时间呢?”有些孩子或许会猜具体数值,有些孩子则会嚷起来:“那可不一定!得看您戳多大的孔!”“得看您的孔戳在哪?”“得看您的瓶子怎么放?”“得看您的瓶子有多粗”等等,“啊,蛮复杂的呢,说说看,你们认为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就此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整理,然后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第二课时先观察水钟,回顾前一课所学内容奠定理论基础,然后设计制作,或许也会很轻松。
【《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2.测量的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438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