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识字课,老师出示生字。
师:同学们,怎样记住“借”?
学生一说我这样记:一个单人旁,一个草字头,一横,下边一个日。
师:你的方法太繁琐,你坐下。(又一个“你坐下”!)
师:看下面一个环节。
……
我的思考:教师提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思路。但学生的方式方法在不合老师的“胃口”时,就给“倒掉”了,这有失妥当。既然提倡用自己的方法记忆,那么,不管方法的简与繁,都是学生个体的记忆方式,只要他记住了就是方法之一。
我们不妨这样处理:
师:你用这样的方法记住了这个生字,不错,老师可以把你的这种方法编一句话,就更简单、更容易记住了:“一个人在草地上看太阳”,这叫形象记忆法。大家还想用其他的方法来记住这个生字吗?比如1、换部首记忆:如“错、腊、蜡……”;2、分解记忆:“单人旁、昔”。
面对此,老师首先应给以肯定,如果认为方法“太繁”,还可以交给他更多的方法去记忆,让他在自己的方法上积累更多的识字记忆的方式,岂不更好,有必要抹杀他的方法?在教学中请教师千万别小看这些细微之处,从好处看,它是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最佳时机;从坏处想,它往往是在无形之中伤害、熄灭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体验,甚至是创造的火花。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其实,对学生的爱、尊重与理解,就表现在和学生这些交流的细微之处,可我们在不自觉中忽视了这个问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以“导”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这“说不出来”就坐下的结果,使学生不能进行深入、持久地思考,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片段回放2:
一位教师讲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谁用生字“冶”组一个词?
学生一:“陶冶”。
师:不错。
学生二马上举手说:老师,我给他补充一个词:“陶冶情操”。
啊,这个词补充的多好啊!我不由得看了看那个发言的孩子。可是万万没想到,老师在板书组词时这样说:
师:我们用书上的一个词“冶炼”。
然后,师端端正正的在黑板上写了出来。而此时在黑板旁边的电脑课件上,也清清楚楚的放映着这一课文上的词,包括“冶炼”。
我的.感受:
老师的这种做法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之外:以为她会美美地表扬这两个学生,并借此鼓励大家像他们一样多读课外书,多积累妙词佳句。一个多么好的机会:丰富全班学生知识;鼓励发言的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运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超越文本的最佳期;从生活走向课堂又从课堂走向课外的连接点的时机,就这样给一一错过。我为此感到遗憾不已!
细细思之,其实这就是一种借用文本又超越文本生成新知的最佳连接点,教师如果把握好了,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就是学生有效思维的生发点,就是教师自身教学机智的迸发点。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是善于学习的人,更应该是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潜力的人。从整节课其它环节看出,不是老师的基本功不行,恰恰反映了我们的老师“以文教文”的意识,抓课本不放松的观念没有转变。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案、课本、课堂教学流程,这就反映出教师“自我”意识太强。有了这种意识,师生智慧共同碰击生发的机会就会受到限制和减少。
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靠书面的“备课”是达不到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师生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
“语文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我们难以时时做到改革课程目标与内容,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随时改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我们知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应适时尊重他们在这种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有了这种借课外阅读所获取的知识,来补充课内知识,就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方式、态度。
有人说:“课堂是个产生遗憾的地方”。作为教师,关键是应怎样巧妙、智慧的处理这种“遗憾”。这件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知识和情感,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方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但要想在这个空间里灵活驰骋、自由扬鞭,则需要授课者具有机敏的头脑和应变的技巧。
【识字课教学片段的反思案例】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286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