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二、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李大钊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李大钊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李大钊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李大钊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回顾钻研教材的过程,我再次认识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参,不能忙着看别人的教法设计,而应该从最基本的细读文本入手.老师自己要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寻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语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4.论文的教学反思
7.课文马的教学课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260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