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在炎热的夏天,蚂蚁辛勤的搬运粮食,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到了寒冷的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课文属于童话故事,内容浅显,道理清楚。因此学生在理解内容和论理方面不难。
首先,在教学本文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有趣的动画片导入课文,此环节先声夺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参与学习。在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练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说说“满头大汗”是什么意思(通过动作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接着出示句型“有的……有的……”让学生用这一句型说说小蚂蚁还用什么方法搬运粮食,最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话,先个人说再同桌说,这一环节,学生由读到悟再到练,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动脑思考,参与学习,而且思维得到启迪,语言得到发展。如有学生拓展学习时说话:下课了,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玩球,有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跳绳。
但是由于是新教师,经验不足,在备课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教学,要注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如本节课的识字教学,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每一组选一个代表找出一张共同认为学起来困难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互助学习。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考虑不周全,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已学会了生字,导致教学失控,此教学环节虽热闹,却无效。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不过是随意找一个字贴在黑板上,匆匆而过,期间没有过多的思考和选择。这样就变成了热闹的游戏,没有达到检查预习的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因为本节课容量较大,包括识字、词,学习课文,指导写字。在一些教学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不周全,致使我为了使整个教学环节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还停留在表层,就匆忙把学生领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去了。特别是在提问时,几乎没有等待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做大多数学生可能还来不及思考,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能作出反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给每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让学生获得生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自信心增强了,也就会走向成功。但是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怕发生冷场的情况,导致面向全体不足,有的学生回答了很多次问题,而大部分学生一次机会也没有。
因此,我想,如果把识字熟悉课文放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重点讲解课文,可能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合作学习,那么他们的表现将会更精彩。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结束以后做到认真反思,一课一得。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多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技能,争取做得更好。
【《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209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