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范文1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范文2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在解简易方程呈现五个例题。
其中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X加减某一数的方程解法。教学重点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如图所示:
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展示,例题中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一点值得称道,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图示剖析,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学习解简易方程,从而学会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但问题来了。在例1当中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示范,只有检验过程的示范。如上图所示。而完整的示范出现在例3,经历了例1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递进至例3完成方程转化解方法(未知数位于减数、除数位置,属逆向解方程)才有一个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如下图所示: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第一次学习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这一步的踏出对学生而言异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脑对新知的接受是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理解记忆刻痕是最深的,无论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难上加难。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新知,“课上损失课外补”更是事倍功半。
学材的编排着实让我有点挠头,明明能够一目了解,通过阅读自学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规范,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点不得劲儿,也有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范文3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范文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122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