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社会《我是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社会《我是谁》教学反思篇1
因课程的安排,星期五上午我执教了一节社会活动课——《我是谁》。一开始我以为只要幼儿会念这首儿歌,课堂效果应该就会还好,但是在本次社会活动中,我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幼儿了解“我”在别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因为我的这个不小的疏忽,所以课堂上幼儿的活跃度不太高,有些幼儿没有用心去念,这从他们困惑的眼神中我能觉察的到。
我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走,而是以我自己的方式、想法来上这堂课的。一开始的导入部分我就发现自己存在很大的缺点,显得很直白。我想导入时更应该让幼儿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对这堂课的好奇心理,从而让幼儿产生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求知心态。课堂上少数几个幼儿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并没有直接去打断她们说悄悄话,而是用面部表情来告诉她们要好好听老师上课,这样才能学到本领。她们好像意识到了,小手自然而然地放在小腿上了。
通过总结、反思这次的社会活动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努力解读幼儿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同时还要反复琢磨教材,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像本次活动一样,平时我们往往较多的'考虑怎样保持课堂纪律,怎样去教会幼儿,因此,虽然教学活动中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交代的清楚准确,但幼儿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自然学习效率就有不高。而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敢于积极发言,因此,教师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儿求知探索的学习中,多观察,多给幼儿一些挑战和鼓励,并进行适时的点拨让幼儿真正理解语言课程的本质内容。
祖冲之,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这可是关乎生死的事,就相当于立下了生死状,却“坦然”回答,读出“坦然”。
班里的学生层次不一,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教学节奏,太快怕他们跟不上,太慢学过的学生又不要听,为难!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多读、多学、多问,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自己一步步走向优秀。
大班社会《我是谁》教学反思篇2
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设计以教师本人在不同场合下的照片为例,让学生猜一猜“我是谁?”,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很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每个人的角色在不同情况下的转换。
在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后,怎样认识到自己担当这一角色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呢?为了延伸这一德育知识点,我先以“如何当好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学生”这两个贴切学生实际的问题入手,明白老师和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继而通过即兴表演的形式直观得呈现在不同的场合下自己的不同角色及所应承担的责任,然后集体讨论他们表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了吗?进一步深化认识不同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最后,我设计了“爱心提示”这一环节,让学生时时提醒自己或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了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讨论的形式体现,但觉得枯燥,后改成以小品的形式,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大班社会《我是谁》教学反思篇3
在设计本课教学思路的时候,我考虑如果教师简单地将一个个角色的变化及责任告诉学生,学生是会顺着教师的意图接受的,但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体理念,也无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先思索,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情况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我是谁》一课时,一开课,我就以问的“我是谁”来打开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是兴趣浓厚。紧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并出示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这样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我接着又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父母,除了父母还要扮演什么角色。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讨论,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角色的转变,曾想过用小品的形式体现,但觉得做作,后又改成将几名学生放学时的情景拍摄实录了下来,让学生体会,但仍觉得不够自然、真实,如有更好的活动代替,我想会使这节课更生动,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自己在上课前,有些准备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欠缺,对学生的点评有点单一,在某些环节,课堂的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在此部分对自己多加训练。
【大班社会《我是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大班社会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968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