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立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2.鉴赏作者独特的文笔,赏析文字传达出的优美情境。
3.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导入新课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结合各段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教师:文章每一节写了哪些内容?每一节之间是怎样串连起来的?
学生:第一节,描述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写了“醉翁”寄情山水之乐。(教师引导:从人的角度去总结)
教师:“山水之乐”,乐在哪里?(引导探究过渡词)
学生:由“若夫”一词过渡到第二节,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教师引导:作者巧妙地站在了人的角度作了总结,写了人置身于这样的山中的流连之乐。)
教师:为什么站在的人的角度去总结?
学生:由“至于”一词过渡,第三节写了滁人出游之乐和宴欢之乐。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已而”一词过渡,第四节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乐其乐”。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形成板书:
教师归纳作者独特的行文构思:
形成板书—— 1.行文流畅严谨。(过渡词以及每一节结尾的自然过渡)
2.“乐”串连全文,“乐”是全文的线索,全文都是“乐”的氛围。
3.层层推进,步步烘托,突出太守之乐。
四.体会作者笔下的各种“乐”。
教师:文章结尾看似没有写“太守之乐”,其实处处在写。再次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太守的哪些乐?
学生:山水之乐,滁人出游之乐,宴饮之乐。(学生可能会认为滁人出游之乐不是太守的乐,正好可以引导在下面的环节中体会滁人的乐为什么也是太守的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uiwengtingji/37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