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潸潸地流下了眼泪……”
这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开篇朱自清与其父朱鸿钧于1917年冬在徐州父子相见的场景。
朱自清一生行文很少提及徐州,也许是因为徐州是其父朱鸿钧伤心地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徐州是他的家庭突遭变故的一个羞于启齿的见证。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少年起即出外谋生,并于1903年朱自清5岁时举家从连云港东海迁至扬州定居。
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小朱自清的作文。经常是在晚饭时分,小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朱鸿钧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小朱自清的作文。看到先生给予好评,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朱鸿钧就训斥儿子,即使小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
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对于小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73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