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国时期的散文创作,不能不提起朱自清,他的散文以朴实、细腻、清新的风格著称,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小官吏家庭,本名自华,号实秋,后来投考北京大学的本科,才改名自清,号佩弦。朱自清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而且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性格。上大学之后,动荡时代的暴风骤雨冲开了他的心扉,四年哲学的学习培养了他剖析现实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所以,这决定了他不可能像隐士一样消沉遁世,当面对社会的污浊、现实的丑恶的时候,他迸发出了强烈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因此,他的挚友们称他为“积极的狷者”,狷介自守是指士大夫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性格。朱自清一生的经历和作品创作都反映了他的这种个性。
“五四运动”爆发时,朱自清正在读书,他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写了一些新诗;他的诗直面人生,风格伶俐明朗,收入诗文合集《踪迹》中。后来,他谦称自己诗情枯竭,开始转向散文写作,其实,他是用散文这种更加闳宽大度的文学手段来更加缜密地描绘社会人生,更加酣畅地抒诉内心起伏的情感。这段时间的散文有着突出的成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阿河》、《白采》、《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代表着朱自清散文的风格和特色。
“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比如,《背影》里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儿女》里寥寥数笔就将小儿女天真可爱的憨态展现出来,表现了一个父亲在感叹生活艰辛同时的欣慰和乐观。《给亡妇》是纪念早逝的妻子的,作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回忆了妻子为家庭任劳任怨的一桩桩小事,怀念之情溢于纸面。类似的篇章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正如文学史家赵景深所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诚然,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只是用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只为家贫成聚散”的窘苦处境和当时灰暗社会的日暮途穷。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376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