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作家往往都有浓浓的故土情结,朱自清也不例外。不过说起朱自清的家乡,情况却有些复杂,他似乎更愿意将扬州当作自己的家乡。毕竟在这里,他不仅度过了长达13年的年少时光,而且埋下了他的初恋和第一次婚姻。在扬州城安乐巷,朱自清的故居现在还保存完好。但事实上,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地却是在江苏东海。另外,年少时的朱自清还在江西九江生活过一年。
随全家定居扬州的时候,朱自清6岁,正是对生活有了初步体认和朦胧记忆的时候。也许因为这一点,给他对扬州的家乡认同带来了困难。朱自清承认自己是扬州人,但在回忆扬州的作品中,似乎又难于找到“我的家乡”之类的语句。特殊的背景,使朱自清对古老的扬州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怀,有了更清醒而独特的观照,其中也包含了他对扬州更为深沉的钟爱。
年少时的生存环境对一个人性格和精神情志的养成往往意义影响深远,所以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现在的父母则为了小孩的学习环境,不惜送上数万元的择校费。但朱自清年少时的数次迁徙是相对被动的。他的父亲是那个时候的“公务员”,官不大,隔三岔五的就要调任到一个新的地方,好在基本上能保证小自清过上小康生活。真正对朱自清成长影响巨大的,可能是父亲对他的教育。
朱自清父亲对他的教育具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注意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朱家本来是书香门第,父亲也是读书人,亲自教儿子启蒙识字。他对儿子期望很高,朱自清本来的名字叫“自华”,取意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号“实秋”,取意于“春华秋实”。父亲是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诗书传家。因为自身是行家,父亲对聘请私塾老师很有心得;二是进行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晚饭后,父亲总是要检查儿子的作业,有时候因为不满意就会责备小自清,甚至一把火把自清的作业烧掉。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鼓励和赞许,父亲的严厉很有分寸。严格甚至严厉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了朱自清深厚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锻造了朱自清做事严谨、“惟兢惟业”的品格;三是注重立志教育。朱自清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陪祖父养病,有一年多,他住在扬州的史公祠内。父亲和祖父多次给他讲史可法领导人民抗击清军,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后来,朱自清还常去史可法的衣冠冢,写过许多凭吊的诗歌,可惜都已经散佚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376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