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瘙子。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后死于公寓。
张爱玲主要作品: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父母离异,给予了年幼的张爱玲严重的恋父情结和“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的写作背景,导致少年成名的张爱玲终因与滥情文人胡兰成的一段感情纠葛而在人生中留下了污点,幸而原则的存在,两人结束了三年的感情。胡的离开曾让张被市井唾弃为“吉普赛女郎”,然而张爱玲以旧骄傲的活着,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任凭游思的笔端在那个注定为她而打造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因为她是个上海女人。她蒙蔽的内心成就了了她最擅长的心理写作,也成就了一个看似平凡的女性喊出了新时代女人的含义。
而最能体现张爱玲人生不同时期与写作的照应,便是其笔下的上海与女人。“上海该是张爱玲的“本命城”吧。正如鲁迅靠鲁镇,沈从文靠湘西一样,张爱玲靠的是上海。上海是个充满传奇的世界,而张是传奇中的奇葩一束。是她把上海的传奇推至到了巅峰,也是上海把她的传奇发挥到了极致。与其说是上海中的张爱玲,倒不如说是张爱玲的上海。“出名要趁早呀。”这是张早年的迫切心声,怜惜她的上海,也就轻而易举地让一个有才气的女子很才气的火了一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盛况令所有上海人震惊,无不驻目她的冷艳与才情。“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上海上空爬满了政治风暴。胡兰成的政治沦落与逃亡,让张的政治立场蒙上了迷雾。张是为上海而生的,上海是该为张辉煌的,她不该也不想离开上海。因她的尴尬政治地位及胡的爱情倒戈,具有政治洁癖的才女做出了绝望的选择——离开上海。这是张的悲哀,又是上海的悲哀。有人说她是乱世中的传奇,世不乱了,她也就该寂寞地走开。
颠沛流离的余生,让她也知道了唯有上海才是她的人生亮点。可是,上海让她伤透了心。不愿,不愿,重提旧伤泪两行,所以她一直就曾回头看一眼上海。上海是水,张是水中的鱼,鱼水相恋才泛起美丽的涟漪。鱼儿涸死了,水流的全是眼泪。张就那么客死他乡,上海也就那么真切地悲恸一场。张一落笔,就是满篇铺陈的作品;刚一抬头,就是一场热烈的爱情;一声叹息,就是一场无奈;而上海刚一你低眉,就失去了张的才气和盛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被人们称为东方冒险家乐园,因为上海的沉沦让这个古怪的女孩有了一个狂想的童年,同样也成就了她的天才梦。少年时期的生活禁锢了她拥抱这个城市的欲望,正如她在《天才梦》中提及“西湖与苏州河”的桥段,然而少年的“禁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海派传奇的诞生。在张的笔下世界里香港上演了一场倾城之恋的无奈悲剧,然而上海是重要的转折点。也许无论走到哪抹不去的是上海这片蓝天下赐予了张不同凡人的才情,也因少年的封闭让日后青春时期的张学会了独立,获得了自由。也因上海,她有了自信,也唯有上海才能恢复她成为特别的人的自信和勇气。因为上海的十里洋场,她看到了她笔下女人们的影子。因为上海,张爱玲的文字成为了一种历史。因为张爱玲,上海与上海的女人们更加隽永。张爱玲就是这样的一位小说家,她写上海,因为"上海(三十年代)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它与周围世界的强烈反差,提供了北京所不能提供的对文学的刺激力"。她描写她所熟识的中产阶级伦理道德(婚姻形态)她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在传统和现代文化转型期的痴男怨女。“张爱玲”这三个字便包蕴了那个时代上海所有的华靡与奇情,纷红骇绿。她走到哪里都带着上海的繁华、上海的堕落,上海的不可一世的傲气和自我的毁灭的惨伤。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亦或是审美。她注重介绍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绍了带有“原罪意识”的女性们是如何因袭了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识”中挣扎,堕落,沾沾自喜和陈陈相袭。她是在现代的屏幕上活现了—群女奴的群像。于是张爱玲便远远有别于同时代的众多女作家,她是—个不进入角色而在台下做解说的观众。固然,观众也是一个角色,这是我们将要从她的“传奇”生涯里辨认的,但当时的 张爱玲女士,以这种生态观彼时的众生,无疑将是清醒而又冷静,因而也能真实富有历史感地为我们解读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
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所以,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是她用灵魂去读灵魂的所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hangailing/343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