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张爱玲多少恨读后感

张爱玲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张爱玲多少恨读后感(精选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多少恨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多少恨读后感1

  一直都认为,张爱玲是温婉、浅淡、柔美的。初看《多少恨》,依然是这样的感觉。小说从头到尾,没有激烈的情节起伏,所有的人、经历的事、失落的情,都笼罩在一片迷离的温婉、浅淡的哀伤、莫名的柔美里。

  掩卷深思,却惊异地发现,在《多少恨》叙事行文、转承起合的温婉、浅淡、柔美里,暗藏着一对冲突异常激烈不可调合势如水火的矛盾:生活与爱。

  生活与爱,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细节,出没于人类现身的所有场景。很多时候,它们彼此互相依存难分难舍。但在《多少恨》里,却被张爱玲截然分开,成为她谋篇布局的一条主线,阐释着她对生活与爱的观点。

  在张爱玲笔下,爱,首先是邂逅。邂逅,是初遇时彼此的防备与漠然,是对视时莫名的心跳与疑惑。当然,仅仅只在电影院邂逅一次,家茵与宗豫肯定不会产生更深的情绪。既然,一次不够,就来两次吧。于是,家茵与宗豫又机缘巧合地见面了。一切,在张爱玲精心设计的邂逅里慢慢展开,演进,爱的火焰在两人心里点燃。

  爱,其次是浪漫。在家茵家里,当两人终于互相表白,明了对方心迹后,家茵给宗豫削梨,宗豫坐在她的对面,一次又一次地叫“家茵”;而家茵呢?却只会在宗豫离开后悄悄地叫几声“宗豫”。两人互叫对方名字的过程,何其浪漫。彼此的情与爱,在宗豫当面一次次深情呼唤、家茵暗地悄悄轻声细语的浪漫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一叹再叹。

  爱,在张爱玲这里,是唯美的,也是克制甚至“洁”制的。虽然没看过小说《色戒》,但我可以肯定,张爱玲《色戒》的叙述肯定“洁”于李安《色戒》的表演。《多少恨》里的爱,没有一次拥抱,一次亲吻,甚至连手也没拉过,更别说李安设计的那些玩意了。爱,在张爱玲这里,也是弱小的,特别是当爱遭遇强大到几乎覆盖一切的生活时,就更是弱小得如暴风雪中小草的生命一样,随时都可能夭折。

  为了表现生活的强大,张爱玲安排了更多的人物来展现她心目中的生活。虞老先生的生活是不知节制、没有羞耻、为了自己可以出卖女儿的风尘浪子生活;姚妈的生活是说三道四、贪心势利、东家长西家短的市井奴民生活;夏太太的生活是委曲求全、无可奈何、可恨又可怜的旧式女子悲哀生活……

  在这三种强大的生活之外,虽然有小蛮童稚天真的生活,有宗麟与秀娟合谐娟秀的生活,但张爱玲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这些生活,无一例外地排斥家茵与宗豫的爱。张爱玲笔下的生活,与她笔下的爱截然相反,是卑劣、龉龊、下作甚至丑恶的。唯美纯粹的爱,与这样的生活发生冲突,谁胜谁负,一读便知。

  在这些生活面前,家茵只有一个办法:“哭”。哭,这种主动示弱的行为,被张爱玲借来表达家茵的爱遭遇生活时的弱小。而宗豫呢,在生活面前对自己的爱虽然也许充满了信心,但当家茵选择离开时,他只好“简截的说:‘好,那么——’立刻出去了”。

  一段美好的爱,在强大的生活面前悄无声息地死亡了。

  爱,是美好的;而生活,是无情的。爱,虽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爱终究不是生活,生活也不只是爱,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矛盾,许多冲突。张爱玲想告诉我们的,也许是:美好的爱,一旦遭遇世俗的生活,就会与她和胡兰成的爱一样,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于是,她将这篇小说取名为《多少恨》。因为,爱与恨,并没有根本的区别,都只是无法与生活相提并论的细微情绪。爱,在恨中;恨,亦在爱里。

  张爱玲多少恨读后感2

  多少恨读起来很舒服,娓娓道来家茵的一段往事,家茵是个温柔善良知性的菇凉,她父母离婚,父亲不负责任,靠她一人做事养活母亲和她自己,她给小蛮当家庭教师,尽心尽责,小蛮身体不好,她悉心照顾,生日了给她买礼物,小蛮想要手套,拆了自己的围巾给她打,虽然最后还是拆了,但那份心意在。对宗豫,她是喜欢的,但她是有分寸的,他有个媒妁之言的乡下老婆,没有半点感情,有个体弱多病的女儿,有个药厂要费心,家茵不愿给他一点压力,让他再因为她而受到痛苦,所以在他那生病还不好好养病的老婆来上海后,她就专心教育小蛮,在他和老婆吵架心烦心累的时候给他柔情,在听到他要离婚的坚决的决定后,安静的等着他。直到他老婆找上她,知道她老婆活不成了,她老婆求她做姨太太,不要离婚,说离婚的女人死后很凄惨,说离婚了小蛮以后会恨她爸爸的。可怜的家茵,回到家了,一面想着他老婆早点死去,她就不用为难了;一面又谴责自己,想着宗豫她老婆也不是什么大病,不好好养着,才闹得病的这么严重,自己离开宗豫她还能活下去的,还有小蛮,不想她步上自己的后路。家茵的妈妈因为一个女人要和她爸爸结婚,她爸爸抛弃了她们母女,给她造成很大的伤害。

  剧中还有个麻烦的人物就是家茵的爸爸,是一个离婚不管妻女的混蛋,落魄后又从乡下到上海死皮赖脸的缠着家茵,知道宗豫对家茵有好感,知道宗豫有个药厂后,又不断的缠着宗豫要钱,让家茵很是痛心很是难为情。剧中还透露家茵有些迷信,玩起课,结果是上上中下下下,家茵当时很受震动,这也促成了结局。最后,家茵还是忍着痛成全了别人,离开了上海一人去厦门了。宗豫在家茵人去楼空的小屋里伤心着。

  家茵贫穷,她没恋上宗豫舒适的小洋房,照顾完生病的小蛮后就搬回去了;她心中虽然不舍但是果断不脱离带水的一人离开了,这份勇气令人敬佩。

  张爱玲多少恨读后感3

  我畅一个张迷,家里有一本《张爱玲作品集》、一本《张爱玲散文集》、一本《传奇未完:张爱玲》(蔡登山著),我想以后还会买很多有关张爱玲的文字书籍。那天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张爱玲的《色.戒》,翻开一看,还有几篇自己未读过的小说,便讨来一阅。

  《多少恨》便是其中的一篇。《多少恨》的故事情节和框架结构,乍看有点像《简爱》,细看还是张爱玲的文字,有这样凄清的华丽,这样老辣的天真,那意向的深邃和微妙真的让人感到绝望,忍不住一读再读,百看不厌。

  女主人公虞家茵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男主人公夏宗豫家给他八岁的女儿小蛮当家庭教师。之前,因为一场电影,他们有过邂逅,彼此说话不多,但已互生情愫。在两次偶遇之后,他们才认识对方,似乎很有缘分。

  夏宗豫35岁,在上海有自己的企业。他有太太,不识字,有病、脾气古怪,现在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对自己包办的婚姻不满意,一直想离婚。虞家茵25岁,年轻漂亮,又有文化,而且性格温柔体贴,女儿小蛮也很喜欢她。他们一见倾心两情相悦,如果不是外来因素干扰太多,走到一起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在他们开始相互恋慕之时,家茵的父亲,早年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家茵母女的父亲,从乡下来到了上海。家茵对父亲的感觉是:外貌有这样的改变,而她一点都不诧异——她从前太恨他,太“认识”他了。真正的了解一定是从爱而来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种奇异的彻底的了解。

  家茵对父亲是没有好感的,想早点打发他走,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她的父亲却没有离开上海,把她给的钱很快挥霍完了,又跑来跟家茵要钱。当他发现,家茵和宗豫有相好之意,就直接找宗豫要求给他安排工作。宗豫为了家茵,接纳了他。谁知,他花钱太快,几次三番跟宗豫借钱。有一次,把别人捐给厂里的善款也给挪用了,这件事在厂里造成很坏的影响,他自己还不自知。宗豫为此发了火,辞退了他。宗豫向家茵解释这件事时,家茵难堪极了。

  家茵的父亲得知宗太太从乡下来到了上海,他还跑去游说,说劝自己的女儿甘愿做姨太太,希望她接纳家茵,又跑回来劝说家茵同意做妾,这样就可以拥有富贵荣华的生活。

  当家茵看到宗太太的伤心和绝望,尽管她在心底爱着宗豫,宗豫也爱她。他一直在跟她表白,愿意离婚娶她。她还是决定离开宗豫,走的远远的,到另一个地方度过此生,永不相见。

  这篇小说原载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月上海《大家》第二、三期,今天读来,仍然唏嘘不已,悲从中来。是因为张爱玲的文字太精彩了,她的表达方式,处处显出非凡的才情,这大概和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众不同的命运有关,就像曹雪芹写出经典名著《红楼梦》一样。而今世间再无张爱玲(1920-1995),幸好有她的文字陪伴我们,看人生苦短叹人世苍茫,同时带着种种渴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旅。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想应该还有一恨,就是彼此相爱的红尘男女,不管爱的有多深沉或多缠绵悱恻,终就抵不过俗世间的各种纷扰,最终分道扬镳,远走他乡。

  所以,当你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请一定要紧紧抓住,不要轻易放手,惜取眼前人。像勇敢的简爱一样,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要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相伴一生,也就不会再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zhangailing/332571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