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上初中时,化学课上讲到了酸碱中和。其实,在生活中酸碱中和的事例也不少,最为典型的要属蒸馒头了:发酵好的面团,酸酸的,搀上适量的碱水(或者直接搀上碱面),中和了酸味,蒸熟的大馒头又白、又渲腾、又好吃。
这天,又上化学课,老师做阶段总结。他突然问道:“同学们,假如身上溅上了硫酸,应该怎么处理?”
同学们没有几个举手的,而小智的同桌大宝却高高举起了手说:“我知道。”
“请大宝同学回答。”
“硫酸是强酸,我就再倒上一点儿强碱,让它们中和。”大宝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
“大宝同学说的原理是酸碱中和,但是只能在试杯里做。如果在身上可不能这么干,那就等于火上浇油,你根本伤不起!”老师严肃地告诫大宝和同学们。
“记住,如果溅上的是稀硫酸,就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如果溅上的是浓硫酸,要先擦去浓酸,然后再用大量的水清洗。”老师讲道。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在生活中,可以用上化学原理,但是千万不能滥用。”
其实,岂止化学原理不能滥用,还有很多别的理论、原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虽熟读兵法、却不会灵活使用的赵国将领赵括打败仗的史实,被后人编成了“纸上谈兵”的典故,以此警醒后人。可是,现今社会类似“纸上谈兵”的例证依然多得不胜枚举,岂非笑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yuyan/188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