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寓言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两则寓言故事,希望你们能从中悟出点什么道理!
幽默与严肃
幽默与严肃不经意地碰到了一起。严肃鄙夷地朝幽默斜了一眼,正要绕道而行时被幽默拦住了去路。
幽默嘿嘿地笑着说:“严肃大哥,你为何每次见了我就像是见了敌人一样呀?我并没有得罪过你呀?”
严肃扳着面孔说:“你是没有得罪我,但我看不惯你那啥事都嘻嘻哈哈的劲头,与你为伍我觉得脸红!”
幽默仍然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严肃大哥你误会我了。其实我是觉得活得太累,想尽量通过开心一笑来减轻烦恼与压力,难道这有错吗?”
严肃说:“错倒是没错,不过你那满嘴无正经,全身无正形,专以嘲弄别人为快事的做法我不认同!”
听了严肃的这句话,幽默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唉!大哥呀,你就不能改改你那一层不变、看啥都是正经,古板、刻薄的眼光吗?我们可不是你说的那样下三滥。幽默的.人先必须学会跟自己幽默才能去与别人幽默!幽默不是与人为敌而是与人为善;跟可以幽默的人幽默,对不可以幽默的人沉默;先智慧地嘲弄自己再智慧地嘲弄别人。这些幽默的原则你知道吗?”
严肃摇了摇头说:“第一次听说,觉得有点意思,也觉得很新鲜!”
幽默说:“世界上有意思的事多着呢!怪只怪你一天到晚以正统自居,看别的都认为是歪门斜道。其实我俩并不矛盾,幽默是轻松的严肃,是容易被人接受的严肃,我一直都在取你之长补己之短,如果你再不变革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剩下一副人见人厌的外壳了,你说谁还会喜欢你呢?”
严肃苦笑着干咳了两声说:“嗯嗯,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呀!惭愧!惭愧!唉!幽默老弟呀,你这可是说到我的痛处了。实话跟你老弟说吧,我活得确实不轻松呀!整天板着个脸,一本正经的连儿女都对我敬而远之,更别说是朋友了,他们正是说我不幽默。我现在可对你刮目相看了,怎么样?给我来点幽默好不好?”
幽默却摇了摇头说:“为了幽默而幽默就不幽默了!哦,对不起我还有事,等哪天有空我再和你幽默一把!”
严肃看着幽默的背影大声说:“那我们能成为朋友吗?”
“心急吃不了热汤圆,等我们能够互相幽默的时侯就成为好朋友啦!”远处传来幽默的回答声。
尊重孩子比爱他更重要
黄昏,一位老者悠闲地在沙滩上散步,突然一阵叫骂声打扰了他的平静。他扭头向声音的来源看去,只见一个妇人拎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大声骂道:“你这孩子,让你写作业你跑这来玩沙子来了,你看你这一身的沙子。”说完举手便打。
男孩委屈地看着沙滩上苦心搭建的沙城被妈妈踩得一塌糊涂,他挣扎着对妈妈说:“妈妈求求你!让我再玩一会,我保证回家写完作业。”
妇人那里肯听孩子的话,拎着他的耳朵往前走。
老者不忍,走过去对妇人说:“对待孩子不能这样,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有思想的,我们做大人的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强迫他们遵从我们。”
妇人叉着腰指着老者说:“你干什么的?有你什么事?回家管好你自己的孩子得了。”说完拉着孩子要走。
而孩子用进全力力挣脱母亲的手,跑到老者面前鞠了一躬说:“伯伯!谢谢您。”
老者微笑地冲着孩子点点头,眼看着母亲把孩子拉走了。
不久老者又见到了这对母子,是在老者的办公室里。原来老者是位名校的校长,而这孩子的父母托人拉关系把孩子送到了这所学校。
妇人认出了老者,脸涨的通红,不安地一直说好话,希望老者能原谅她那天的冒失,让孩子进入名校。
老者没回答妇人的话,而是问男孩:“你喜欢进我的学校吗?
男孩撅着嘴说:“不……这里的老师和同学我都不熟悉,我……我不想来。”
老者笑了一下继续问男孩说:“我这里可是名校,如果你能进我的学校念书,我保证你能考上重点高中。”
男孩撇撇嘴说:“我在普通学校一样能考上重点高中的,这不算什么。”
老者哈哈一笑道:“好!你回去吧!等你考上重点高中那一天,我请你吃饭。”
男孩眼前一亮,激动地说:“一言为定。”
夫妇见状推了儿子一把说:“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快说你愿意来这座名校上学。”
老者摆摆手说:“领孩子回去吧!孩子喜欢在哪了念书都是一样的。”
妇人领着孩子气呼呼地走了。
许多年过去了,老者再见到男孩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少年。当他来到老者面前时,老者差点认不出他来。
男孩笑着对老者说:“谢谢您!当年的鼓励,我考上了重点高中了。”
俩人正说着话,男孩的母亲走了过来。她故意在老者面前说:“我儿子考得可是全市第一,把你们名校的成绩都比下去了。”
老者笑着说:“可不是嘛!如果当时留在我这里,没准就给孩子耽误了。”
老者和男孩相对一笑,他母亲则面红耳赤的走开了。
此文献给所有的小朋友们,愿你们有个美丽快乐的童年,祝你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轻松寓言小故事】相关文章:
1.寓言小故事
2.感恩的寓言小故事
3.生活寓言小故事
5.三则寓言小故事
6.两则寓言小故事
7.行善的寓言小故事
8.4则寓言小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yuyan/1822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