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我最常阅读的散文集便是《余秋雨散文》了,主要原因大概也在于受到当时一位同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他是一位学习非常用功且成绩非常优异的所谓优等生,当然我的成绩也是相当不错。那时他最喜欢读余秋雨的书,他曾到学校外的书店花当时比较宝贵的20元钱买一本精装的《秋雨散文》,书中文章似乎不多,印刷字体特别大那种。后来读大学时我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那个版本,激动得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才花六七块钱的样子。当时那位同桌买过那本书后就经常废寝忘食地阅读,日积月累地赏析,看过之后就把里面精彩的部分讲给我听,他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也算现学现卖吧,不管是在自习课上还是课间休息时,甚至是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在正常讲课的时间,也不管我爱不爱听,他都会发挥特长慢慢地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原封不动毫不添枝加叶、添油加醋地讲给我听。久而久之,我也受益匪浅,了解了书中不少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也许是受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到了高三我便开始自己购置余秋雨的文集了,以至于到后来一发而不可收拾,只要见到印刷质量看起来还过得去的版本,必定收入囊肿,但毕竟都是盗版书,那种看起来赏心悦目、装订精良的版本实在是难得一遇。
余秋雨的书我确实是看了很长一阵子,但是最终没能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到了大学之后便对他的书日渐冷淡甚至与之断然“绝交”了。当然这不能归结为喜新厌旧的缘故,毕竟我还没有找到另一位更吸引我的作家和作品,直到现在为止。之所以后来冷落余秋雨的书,因为突然有一天我开始觉得余先生的文章怎么就像是小学生作文一样。所谓的“文化散文”都是一副德性,历史故事的散文化叙述加上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就这样一篇篇大作横空出世,装订成集便成《文化苦旅》,还被人调侃成“文化苦驴”。我甚至曾怀疑,如果没有史书中那些历史文化故事做支撑,那他还能不能再写出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来。当然答案是,应该也会。因为余秋雨算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据说在前两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作家排行榜”上还曾凭借遥遥领先的高额版税坐上过第一把交椅。但这似乎一点儿也不影响余秋雨成为一个常处于风口浪尖的极具争议性的作家。首先是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一位叫金文明的资深编委“咬”住他死死不放,尽挑其作品中诸如语病、错别字之类的硬伤,足足整理成了一本厚达好几百页的书,并且还引经据典取了一个非常霸气、气宇轩昂、气势非凡的名字《石破天惊逗秋雨》,不错不错,“石破天惊逗秋雨”似乎是诗鬼李贺的诗句吧,记不太清了。随后,其他的指责与争议声也铺天盖地、纷至沓来,批评声不绝于耳。鉴于其频频活跃在诸如“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之类的各种电视节目上的评委席或嘉宾角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恰如其分地送给他一顶“电视教授”的桂冠,不过我觉得这顶有点儿贬义色彩和调侃意味的帽子对余教授来讲也算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既形象得体,又传神逼真。听说前段时间又由于四川地震后赈灾图书馆捐款问题,又一次把余教授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面对纷纷扬扬的批判与指责,不知道一向存得住气的余教授会作何感想。其实,在内心我也是非常理解余教授苦衷的,难言之隐啊,做男人难,做名人更难,做一名名男人更是难上加难。其实说真的,余秋雨是有着值得我们去尊敬的资本的,不仅仅看他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的头衔以及其他被授予的各种各样的荣耀与光环,但凭那厚厚的几大沓戏曲文献研究资料成果,再加上他那英俊帅气十足、愈老愈显成熟稳重的外表以及端庄气质,就足以让我们顶礼膜拜了。难怪,他的非凡魅力几十年前就已迷倒了黄梅戏之大家马兰马大美女,两个人在一起也算是天设地造、非常般配的一对吧。 总之,余秋雨是一个很会迎合世俗的名人,一个能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游刃有余的名人,实在是“难能可贵”。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yuqiuyu/147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