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诞生在中国》不是一部纯正的纪录片,明确带故事性,从实地素材中筛选,通过剪辑串联出来的剧情,用独白增强表现力是很有效的方法,再加后期音效点缀。以下是文学网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1000字关于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1000字篇一:
近期在用业余时间参与了纪录片节的选片评审工作,兴趣与义务。
所以有同事问我:看纪录片是怎样的感觉?
我回答:很枯燥很闷,但能看世界看社会,看得更远更细。
其实,能在院线排档期的纪录片,一年几乎不超过十部(电影节展播除外),更别奢望票房大卖。纪录片就是一个不容易被提兴趣的冷门类别,尽管它有很大的社科价值。
那么,8月12日要上档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从制作到宣发的投入程度来看,已经算是“大片”了,试片口碑不差,何况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广生态环保,很有意义。
再是,影院大银幕观赏《动物世界》,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是首次使用高清摄录器材拍摄到极其珍稀的雪豹栖息行踪,影像非常可贵。
影片整体制作精良,画面震撼,挺过瘾的。
可是,我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些许不协调:它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后来,看了陆川导演的专访大致了解: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式是先按大纲去拍摄取材,摄影团队每两三天送回一次素材,导演需要根据新获素材情况反复调整剧本,最终以故事片形式剪出一部“有剧情”的电影,甚至否认是纪录片的类型。
这部电影共耗费三年时间制作,一年半由迪士尼团队外景拍摄,一年半由陆川后期剪辑。
打个比方:如果把一间保险公司的销售代表,全部换成建筑工人,这公司还是不是保险公司?
正如一部用镜头切切实实捕捉实景,后被“人为”剪出与调配过的片段,还算不算纪录片的争论。
我对剪辑有些看法,如果是影视娱乐:匹配剪辑、蒙太奇等手法能实现1+1>2效果,超乎想象的奇妙。对于新闻纪录,从调用镜头焦距起,局部还是全景都足以可对事件自定义说法,甚至歪曲,更不用说剪辑了。
所以,知道自己在看娱乐影片,却微词它带有“纪录片”标识,即使镜头都是真实的,也不含Duang添加。
比如电影里出现的:
幼婴熊猫“美美”在地上练习爬行的画面,与树上的“小熊猫”摇头摆脑模样,经过剪辑,产生调侃情节。
目光锐利的苍鹰捕猎一幕,与金丝猴“淘淘”纵身一跃等画面的结合,成为勇救“妹妹”的桥段;用近景镜头减少干扰物,但背景乔木色差瑕疵,拼接痕迹显眼,因此,还要靠周迅的独白分散观众注意力。
本来想吐槽周迅的独白,虽然接地气,主观意识强,迫使观众代入感情,强行拟人想象。
不过呢,毕竟不是一部纯正的纪录片,明确带故事性,从实地素材中筛选,通过剪辑串联出来的剧情,用独白增强表现力是很有效的方法,再加后期音效点缀。
好多人不喜欢看沉闷的纪录风格影片,例如:吃喝拉睡的日常消磨。说真的,我也不喜欢。于是,导演希望有更多受众适应,让纪录镜头变得有趣,通过后期改造,把五组野生动物五个大家庭五线展现,上演周而复始的生死轮回经历。
当然,会降低科普价值,提升娱乐档次,重点能引起观众的认知就够了。
顺带一提,雪豹猎杀岩羊过程的镜头居然被剪掉,妈妈们可以放心带孩子去观看了……呵呵呵……
如果不介意上述牢骚问题,电影的诚意还是值回票价的,只是只有一半血统而已,一半国外摄,一半国内剪,一半纪录片,一半故事片,一半展实景,一半推理念。无论怎样改,众口难调在所难免。怎样评价,看观众的观影目的与心态啰。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yingshi/471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