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欢迎大家阅读!
拓展:
智库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比往年多了一个二维码,李克强总理实现了去年的承诺,“要让群众对政务公开非常了解”。扫码以后,今年的目标一一呈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是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而其中重点提到,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
在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的第一感觉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将升级为“新方位”,在新常态下,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逐渐用尽,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主导的中国经济新方位和新实践,将是今年及未来多年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对于6.5%左右的经济增速预期,梁海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这个目标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今年GDP走势可能先低后高,将加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改革等力度,可以创导出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来推动结构优化,催生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地方政府、企业投资热情预计将会陡升,投资增长有利于经济向上。
在他看来,民众无需为GDP多于或少于零点几个百分点兴奋或担忧。GDP的统计法1930年在美国问世,当时是为了帮助美国罗斯福政府了解新政计划能否改善造成股市下跌近90%、25%的劳动力失业、数千家银行关门和生产力急跌的体系问题。它是为了决定开支、评估各项计划的成效和系统的安定性,并不是要告诉民众与其个人财产相关的大事。
GDP统计法后来被不少国家纷纷跟随,将GDP作为一国经济健全与否的最佳指标,但当时大部分国家属于以劳动力为主的产业型或农业型经济,而不是现在的服务导向型经济。梁海明认为,经济(Economics)最早是出自希腊文,意为家庭和房子,经济实质上包含了地球上的家园,内涵是如何让各个物种和谐相处,而不仅只是注重GDP的'增长速度。现代GDP估算系统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早在1971年就指出,GDP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效益。如果一个国家刻意追求狭义的、物质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作为目标,并不利于该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和民生领域的篇幅较多,强调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梁海明判断,未来增加就业的突破口在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职位的消失并不是因为制造业外流到他国,更多是因为被自动化取代。“美国有超过80%的制造业职位不是外流到中国、墨西哥等国,而是被自动化设备取代,还有越来越加剧的趋势。中国也开始出现了这种趋势。”
他认为,要增加职位就要积极配合高新技术转变的步伐,技术创新已令就业的环境极速变化,职位创造的条件也随之迅速变化,新职位将在变化中产生。
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梁海明分析,今年将继续打击投机、防止热炒,继续实施去库存的任务。中央政府的楼市政策仍是 “易紧难松”,将继续稳定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政策主要是去库存,也会提防楼价下跌速度过快。如果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势头未减,不排除会推出楼市调控政策。
他认为,未来会推进楼市健康发展,走向更加市场化,但不认可泡沫观点,“中国房地产是蓬勃发展的市场,出现高房价的情况,部分城市还比较严重,不少人将高房价等同于泡沫,这是误解。房价属于资产价格,没有不含泡沫的资产价格,因这个泡沫称为虚拟价值。只有消除这种误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的楼市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将货币政策由2016年的“稳健略偏宽松”到“稳健中性”,他相信这种改变是经过多年货币供给额的快速增长后,基于减缓汇率贬值压力及严控通货膨胀、防止出现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考虑,如无特别意外,如大地震、环球金融危机等,今年放宽货币政策的机会不大,货币政策相对会更加谨慎。
“稍紧的货币政策会推高资产密集型行业的资金成本,对地产、电力、民航、通讯、建筑、水泥等需要大量银行资金资助的企业负面影响较大,这类投资的风险可能会上升。”他说,但一个铜板有两面,稍紧的货币政策对保险、券商和信托行业其实大为利好,国债、各种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及优质的企业债券,是保险公司、券商和信托公司稳健投资的主要渠道,资金越紧缩将使债券利息越往上升,就越提高其投资收益率。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图解」】相关文章:
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enxueticai/1861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