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文天祥、岳飞等人为何被认为绝非今日英雄?我们通过下文的7个案例来了解。
卫青、霍去病、冉闵、陆秀夫、文天祥、岳飞、夏完淳等等为守卫民族大业而杀身成仁的所谓“英雄”向来不绝于史。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缺少“英雄”的民族,但究竟何者为‘英’,何者为‘雄’,实在不得不慎重作答。据刘向之《人物志》所载:花草之精粹优秀者为英,禽兽之出类拔萃者为雄;所以,人类中之文才武功优异超众者,由此而命名。因此,聪慧明智超出众人,谓之英;胆识力量超过众人,谓之雄。此是自其中大体分类而命名。如果比较其分数多少,则必须相辅相成,各按二分计算,取得另外之一分,然后才能成全。何以如此说?聪慧明智者,是英才之分数,若不得雄才之胆识,则其言辞不能得以被人接受;有胆识力量者,雄才之分数,若不得英才之智慧,则其所做之事难以成立。
因此,英才凭其聪慧谋划于初,凭其明智而寻找机会,依赖雄才之胆识而行动;雄才凭其力量使众人服从,凭其勇气排除困难,依赖英才之智慧而成就其事;(譬金待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后成养功。)如此之后方能对其所擅长者有所助益。
如果凭聪慧能够谋划于初,而明智不能寻找机会,则可以坐论其道,而不可以处理具体事务。(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应变之能为。)
聪慧能够谋划于初,明智能够寻找机会,而勇气不能使之行动,可以遵循常道,而不可以思虑应变之事。(力虽绝群,胆雄不决,何先锋之能为。)
如果力量能够超过众人,而勇气不能使之行动,可以成为出力之人,不可以作为捷足先登者。力量能够超过众人,勇气能够使之行动,而智慧不能决断事务,可以成为捷足先登者,不足以成为将帅。一定要聪慧能够谋划于初,明智能够寻找机会,胆识能够决断疑难,然后可以成为英才,张良便是此类之人。胆气力量超过众人,勇气能够使之行动,智慧足以决断事务,方可以成为雄才,韩信便是此类之人。(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
人之本体与所得分数本自不同,只以分数多少设立名目,所以,英才与雄才之名目不同,然而皆为独擅其一之偏材,可以任用为臣子。因此,英才可以任用为宰相,雄才可以任用为将帅。如果一人之身,兼有英才与雄才之长处,则能为当世之尊长。以古量之,曹、刘、孙便是此类;以今量之,则陈独秀、孙中山、周恩来即是此类。
具体的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是聪明秀出、武略奇绝、文采茂盛、胆力过人,且兼弘思远益,应权通变,而只是一味的见义勇为或不识时务,就被周围环境冠以‘英雄’二字,只能证明那个时代并无真正的英雄豪杰。没有英雄豪杰,却还拿“英雄的标准不能强行统一,个人有个人心目中的英雄”来做借口,遂使华夏的苦难一日甚于一日。
以丹阳的愚见,从古至今出了无数的所谓“民族英雄”,他们在国家民族陷于沦亡危难之时,敢于站出来力挽狂澜,牺牲自我,即使失败了,也照样桀骜群敌,不屈不抗,在敌难中从容而亡。但时隔千载,他们还到底配不配被称作“中国脊梁”,的确值得商榷。在此列举二个: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汉族,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1638年,清兵向高阳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奋起抵抗,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高阳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孙承宗被清兵抓获。多尔衮听说抓到了孙承宗,非常高兴,亲自来劝降,孙承宗严词拒绝!有军官向孙承宗勒索金银,孙承宗大骂:“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个没有金银的孙阁老?”清兵无奈,鉴于对其敬重,应允孙承宗可自尽而亡;看守的清兵不忍孙承宗自尽,从梁上救下三次。到伴晚,清兵换防,孙承宗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从容而又壮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说投缳而死)。在保卫高阳的战斗中,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孙子、侄孙殉国,全家老小40余人遇难,孙承宗死后(帝嗟悼,命所司优恤。当国者杨嗣昌、薛国观辈阴扼之,但复故官,予祭葬而已),福王时,始赠太师,谥号文忠。
李定国:(1620年—1663年),字鸿远,小号一纯。这个南明乃至中华历史上的绝代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续,鞠躬尽瘁八个字来形容,他十岁便投身于明末起义首领张献忠。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与南明永历朝合作,从此李定国便成为南明的军事领袖之一,屡破清军,连杀满清四大汉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满族敬谨亲王尼堪,当时天下皆称他“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实在是万历以来中华对外族战争之从所未有的胜利,可惜的是,他的战功遭到了同为大西军出身,又同为南明军事领袖的孙可望嫉妒,最终孙可望投降了满清,被封为王,将南明军的虚实尽数告诉了另一个大汉奸洪承畴,最终李定国被迫退向缅甸,而他一生最好的两个兄弟,白文选,在万般无奈下,投降了清廷,刘文秀,则在之前抱憾病死,不久又传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李定国,这位南明最后一根支柱,终于病倒了。临终之际,他对儿子说:“宁可死于荒野,也不可投降。”一代名将如此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动容。
由此而论,孙承宗、李定国、岳飞以及文天祥之流,在当时那个时代,可以算作‘民族英雄’了,然而时过境迁,后世的统治者、权谋家为了能够包容异族,扩大疆土,维护稳定,只轻描淡写一句:“各民族合同为一家,我们要坚持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那么之前被孙承宗、李定国等等民族英雄所抗击的异族,现在倒成了一家人,当初他们的誓死抵抗、无畏无惧,反而显得迂腐和狭隘。如此一来,民族英雄不是被后继的帝王将相与及历史的大潮所颠覆了吗?既然现在可以合同为一家,当初为什么不合同为一家?
理由很简单,在当初被所谓的‘异族’入侵时,如果官方倡导天下一家,互相包容,统治阶级的政权不就要拱手相让了吗?至于日后革故鼎新,新帝登位,先前之异族已被‘外儒内法’的文明所汉化,尤为重要的是既定之格局已成,人心已服,谁愿再大动干戈?!这时如果宣扬‘四海一家’的论调,统治阶级又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扩大疆域,收降异类,以为己用。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entianxiang/297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