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之涣为何名气大遗篇少?

王之涣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千古名句,可谓后世万分景仰、海内广泛流传,大凡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中国人,均耳熟能详,不想即诵。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佳句,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啧啧称颂,章太炎先生的“绝句之最”四个字,更是给了这首诗恰如其分的评价。王之涣诗作“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历史定调,自古至今没有人觉得过头儿,说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大腕诗人,没有人去怀疑,更没有什么不服气。

  值得关注的是,在唐代诗人中,遗篇甚少而名气奇大者,非王之涣莫属。《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他6首诗,而在几乎任何一种唐诗选本和任何一本文学史中都有王之涣其人及其作品,他的名气之大与遗篇之少形成了强烈对比,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他的名气是如何大起来的,是名作烁世还是有人鼓吹?既然出了名为何留下的佳作又这么少,是前人遗失还是原创就少?这真是一个未解的历史悬念。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试解这一历史之迷。

  说起王之涣震耳欲聋的大名声,不得不说他是如何出名的。从历史记载看,新旧《唐书》均无王之涣的传记,《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仅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提供了王之涣的简要情况。由此看,如果说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和主流诗坛,王之涣已拥有赫赫的名声,恐怕不能令人信服。那么,王之涣到底是怎么名扬天下的呢?

  这要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的“旗亭画壁”故事说起。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在旗亭喝酒,观看“梨园伶官”表演,三位人约定看歌手唱谁的诗多,谁算胜出。他们听到第一个唱王昌龄的,第二个唱高适的,第三个又唱王昌龄的,王、高分别在墙壁画记。王之涣急了,说已经唱过的都是“潦倒伶官”,水平较差,长得最漂亮的唱诗,一定是我的。果然,那位“超级歌妓”出场后演唱的正是王之焕的《凉州词》,旗亭画壁,遂成典故。这段艺林佳话出于小说家言,是真是假难以考究,但这个典故的广泛流传,对王之涣名满天下的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元人也据此编成杂剧上演,对王之涣进行了大力渲染。

  当然,让王之涣一红到底的还有一个历史玩笑,这就是《登鹳雀楼》著作权的争论。准确地说,王之涣的遗篇不是6首而是5.5首,因为《登鹳雀楼》是不是王之涣所写,至今仍争论不休。据最早著录此诗的芮挺章《国秀集》载,《登鹳雀楼》署名是朱斌而不是王之涣。到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中诗作者却成了王之美。沈括则记: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诗的作者又成了王文奂。北宋太宗时李昉的《文苑英华》中此诗作者正式成了王之涣。其后的孙洙选《唐诗三百首》把“白日依山尽”亦作王之涣诗。由于这部书的广泛流传,后人都把这首诗张冠李戴地当作了王之涣名作,王之涣也因此名声大震。然而,现在很多学者坚信,此诗著作权应据《国秀集》归还朱斌。 王之涣为何名气大遗篇少兼赏其《凉州词一》.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zhihuan/3400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