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与微电影创作
不同生存境遇与境况给予人不同的生存体验,关于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与微电影创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诗词改编微电影的创作空间
中国现代影视作品,往往是由小说、剧本文学、报告文学乃至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2012年热播剧《甄嬛传》等就属于这类作品,这类作品繁多,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而同样作为文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往往是以人物台词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红楼梦》、《甄嬛传》就有众多诗词穿插在影视人物的台词中。中国诗词向来重视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塑造,通俗点讲,意境往往就是我们只能在脑海中所能意想到的画面。影视是以其独特的声画艺术向观众呈现画面的现代媒介,所以我们不妨把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与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故事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因此笔者有一个设想,就是把诗词改编为影视作品,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源材料。其实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诗词以声画艺术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已经有一些例子。如小说《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就以一种非常唯美的画面诠释了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和意境,新版《红楼梦》除了切合诗意的画面以外,还配上了音乐。电影《花木兰》除了结合人物故事外,与《木兰辞》的内容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另外,如果现代音乐MV也可以称作影视作品的话,那么这一系列作品也可以称作由诗词改编而成的。
微电影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概念。目前业内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是凯迪拉克公司与著名影星吴彦祖在2010年合作的广告片《一触即发》。本片由戛纳广告金狮奖得主法国导演Frank Vroegop执导,开启了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先河。那么究竟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专门指那些专门主要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30秒—300秒,时间长的一般也在10分钟以内)、“微”周期制作(1—7天)、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到几万之间)的视频(或“类电影”)的短片。现代微电影内容大多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都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如《凋落的花样年华》、《购房风波》以及《爱,在四川》系列。学术界则认为“可把把微电影视为一种文化文本”,中国艺术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微电影是除影院电影、电影短片之外的“第三电影”。现代微电影主题多取材于现世的现实,涉及环保、家庭、生活、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而取材于我国诗词的则微乎甚微。
我国的诗词内容博大精深,是作者情感、生活经历及当时社会情景的集结,它不但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渊源,也为后世人民及当世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把这些文字以影视作品或微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国人,不但可以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对象。微电影一般可以取材于较短的同一首诗词的意境或故事内容,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较多,所用的典故也可以成为微电影的选材视点。据作者目前的研究来看,抒情诗因其篇幅短小精悍,故事相对独立,因此把抒情诗改编成微电影的空间相对较大。
二、王昌龄的女性题材诗
近几年来,以女性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影视作品较多,其中尤以后宫戏居多。如《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后宫》,一部《甄嬛传》更是把后宫戏捧高到极点,播出、收视率直逼83版《西游记》,2013年则是湖南卫视新近播出的《陆贞传奇》等。这类影视作品带给笔者一个联想,在我国古代,乃至现当代,描写女性题材诗歌的也较为常见,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女性题材诗制作成微电影,下面以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为例,谈一下王昌龄女性题材诗可以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哪些素材。
王昌龄笔下的女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女子,另一类则是宫中女性。其中民间女子又包括无忧无虑的少女、思妇和青楼女子,宫中女性大多是后宫争斗下的牺牲品。
1.民间少女
描写民间少女,常以淳朴自然、天真烂漫、美丽纯洁为关键词。如果需要拍一部展现中国民间少女美的微电影,则当以《采莲曲》为首选。
《采莲曲》尤以第二首为佳。呈现的画面是:首句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罗裙呈翠绿色,仿佛就是用荷叶裁成的。这里暗用了屈原《离骚》句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兮。”但是本诗句却把屈原的句子用活了。这句诗既含有少女的罗裙是用荷叶裁成的,也含有池中的荷叶并不是天然生长出来的,而是用漂亮的丝织品裁剪出来的意思。次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三、四两句荷叶罗裙、芙蓉人面。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唐汝询曰:采莲之女,与莲同色,闻歌始觉其有人,极赞其貌也。(《唐诗解》卷二十六)。瞿佑曰:贡有初,泰父尚书侄也,刻意于诗。尝谓予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词》也。诗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乱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归田诗话》卷上)。黄牧邨曰: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唐诗笺注》卷八)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changling/2787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