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滕王阁序》中呈现出来的执着的追求与孤独的悲哀交织,是那个时期文人士子的普遍心态。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系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叔祖王绩是初唐著名诗人。本人“六岁善辞章。”“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堪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然而“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畴为雍州司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王勃才情放纵却人生失意,于是,把建功立业的情怀形于诗文,在诗文里表现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以疏淡的文字叙事言情,展示了对自我生活的期待以及期待不得的焦虑和忧愁[4]。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正当二十几岁的盛年,虽经历了坎坷,但毕竟涉世未深,还没有饱尝社会人生的种种痛苦酸辛。我们在文中可以看到王勃那种痛苦与追求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感情。
作者南下省亲,途经滕王阁,恰逢盛会,即兴而作,把自己豪放超逸的情致融到壮美崇丽的景物之中,然而个人宦途的失意始终萦绕心头,胜景难驻,兴尽悲来的感慨涌来:“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引用的神话故事中主管天门的“帝阍”和汉未央宫中的前正殿―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地方“宣室”,以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王勃远离京城,失意流落,关山难越,英雄失路。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瞬即逝;瞻顾前程,困难重重、前途渺茫,一种世态炎凉的感叹与困惑、孤独的心跃然纸上。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作者“望长安于日下”,而此种“望长安于日下”的情怀与其“城阙虽近,风云尚赊。……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5]何其相似!作者又借历史人物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终军、班超等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郁闷悲愤。然而,王勃并未一味消沉感伤,正值壮年的他对未来并未完全丧失信心,心绪跌宕灰暗后转呈亮色,随之感情上表现出乐观向上不甘沉沦的壮志豪情。一方面将自己的不幸归之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将人生的穷通视作常态;又以即使圣主明时,也会有人才被埋没现象自我安慰、自我排遣。一方面,作者发出“老当益壮”的呐喊,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表达自己虽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尽显失意而不颓唐失志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引用终军、班超、宗悫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在困难面前,作者具备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及洁身自好的品质。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bo/320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