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三下有一篇题为《少年王勃》的课文,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因为王勃是个奇才,是学生读后,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之后,查找到有关资料之后,都能够认识的奇才。所以,这一节的阅读教学任务很容易完成,在理解这篇文章上没有多大难度。大多数的老师按照常规的阅读教学方式,阅读任务完成后,课也就结束了,相关段落背诵下来,成为孩子一个积淀也就结束了。这种教学不管加上多少诗意,不管上到何种深度,说到底还是无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突然悟出奇才是怎么来的。
这一课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奇才是怎么来的?有一点,我想不需要多说,孩子自然会说出,写文章肯定是不可少的。王勃是怎么写文章的?我们是怎么写文章的?我想,还是看看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中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我读这三段文字,最大的感受是这三段能够引导今天的孩子真正的明白如何去写作。我觉得如果不从写作的角度认识这篇文章,仅仅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解决一些孩子自己能够弄明白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淡化写作知识,但这么好的写作导文,逼迫我们不要淡化,应该强调,应该用这最鲜活地资料去唤醒孩子写起来,并且在以后的习作引导中用好这三段文字,重复着引导学生,相信这三段文字能够把孩子带入到写作天堂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三段话,看看王勃是怎么写这篇庆贺文章的?
师要求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都督要求参加宴会的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生:都督要求参加宴会的客人写庆贺文章,但没有人答应。
请同学们有情感地轻声读着“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师:其实这一段是都督给客人出了一篇作文题。
师:请同学读下面两段,用心体会王勃是怎么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的?
生:从第三自然段中,我发现“凝望”这个词真好,这个动作说明王勃在用心观察。
师:你从这一段中找到了“凝望”这个词,有意思,看来你认为这一段主要是写王勃在观察,观察到了什么?
生齐读:“远处,天连着,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能用第四自然段的中的语言来说观察的这些景色吗?
生高声齐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请同学们从“远处,天连着水……飘荡”查一查共有多少个字?
生:连标点符号49个字。
师:说一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几个字?
生齐答不算标点14个字。
师:从“49”、“14”这两个数字想到什么?
生:古人写文章很会用字词。
生:我想到了上学期学过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篇课文,王维是怎么写出那首诗来的?
师:能够联系过去所学,知道古人写文章很会用词,这一点非常好。我们背诵及以后还要背诵那么多的古诗词,读中学还要学习很多古文,会让大家更深刻地明白这个非常有意思的道理。
(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中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把“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写成了”用笔重重地画一下,想一想,结合自己一个多学期以来写的文章想一想,有什么要说的?
生:写文章要边看边想。
生:我不理解为什么要“突然回转身来”?
生:怎么会胸有成竹呢?
生:我写文章为什么不能“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
生:我一节课一小段还不完呀?
……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提的有意思,这正是我们学习这段文字要搞清楚的。王勃为什么会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会儿就写成了?
生:王勃“边看边想”了。
师:写这篇庆贺文章,他看什么,想什么?
生:看到了秋景,想到了如何写庆贺文章。
师:你们每个单元所写的文章,做到“边看边想”吗?看了多少,想了多少?
生:我们没有王勃看得多。
生:没有王勃想得多。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边看边想。王勃如果不边看边想,不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在文章里,这篇文章能成为千古名文吗?
生:肯定不能。
师:王勃为什么突然转过身来呢?
生:因为他想好了如何写这篇文章,所以突然回转身来。
生:因为他对这篇庆贺文章胸有成竹了,所以突然回转身来。
生:因为他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能够帮助自己写好这篇庆贺文章,所以突然回转身来。
生:因为他突然感觉到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写……
师:也就是说他边看边想,自己写文章的灵感来了。
师:灵感来了,马上就写,胸有成竹了,是不是就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了?
生:应该是这样。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每个同学在写任何文章时,都要边看边想,看得多了,想得多了,灵感肯定会产生。灵感一产生,马上拿起笔,文章肯定会一挥而就,也就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师:每位同学都能写出美文来,读这篇课文,大家会发现王勃写文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边看边想,就是看多了想多了,灵感就来了,灵感来了,马上就写,佳作就出现了。每次习作前,建议每位同学把这两段背一背,用心背一背,按照这一方法做一做,好文章一定会在每个同学的笔下产生。
师与学生大声背诵着第三、四自然段。
也许有人说,这样引导有点多余了。其实经过这次引导,我班孩子明白了写作之前应该做的事,明白了胸有成竹来自于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这是任何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都有的经历,这也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规律。而写作教学中,因为缺少着这种基本规律的引领,一些老师又不善于用这样的例子去引领,让孩子明白如何写,所以大多数孩子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另外,借用少年王勃的这段经历讲述写作知识,其实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篇课文,这一点,从课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写文章的方法不复杂,其方法就在每一篇阅读课文里,在我们每一节的阅读课上。如果我们只是那简单的阅读教学,只是为了阅读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读写永远难以成为一个整体。我一直说,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问题,而是写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是一个孩子从阅读中得到写作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bo/14881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