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测试
一、单选题
王安石对科举取士制度的改革措施包括
①废除明经诸科
②不考诗赋
③考经义和时务策
④推荐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市易法
D. 方田均税法
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此,王安石在改革过程中
A.废科举以培养变革人才 B.增加进士科和武举
C.以经义策论取士 D.倡导八股以统一思想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增加税收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他限制封建大商人操控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 宋代王安石变法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时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征收赋税 B.清查耕地面积
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此,他制定的“富国”之法有
①设明法科 ②方田均税法
③置军器监 ④农田水利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三、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测试】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anshi/2010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