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哲理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二、基础知识
缘:左右结构,第四笔是竖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3.教学突破点:
用简笔画来理解诗行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中哲理。
四、教法设计
(一)导入:
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
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二)学习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1)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2)师解释题目的意思。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
(4)画节奏,朗读。
2.抓字眼,明大意
(1)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2)读第一行,解释一下。
(3)画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的山峰。画简笔画朗读
(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
(4)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
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
(5)指导朗读。
(6)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所见)。
为什么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
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指读,再读。
3.想意境,悟诗情
(1)谁来说说后两行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2)生读全诗,谈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269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