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学生《题西林壁》导学教案

题西林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句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这首诗还有些难度,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呢?

 小学生《题西林壁》导学教案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句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知识链接:

  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题壁”是唐宋时期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唐宋时期虽然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当 时印刷能力很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 读之,就可传播开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回家自学 方法步骤: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自主、合作、探究 :

  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的这种学习方法,从而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生动的描写。今天,我们要走进第二单元,看 看又有什么学习方法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掌握。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打开书P21,这次,听老师来读,你来找,(这道题抢答)有没有补充?

  师小结: 原来第二单元是要我们在„„。

  那我们就一起先来学习第五课,一起读课题 5 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题西林壁》,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这里有个字需要你注意: 壁(墙壁)

  (一)检查预习。

  我给大家介绍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题壁诗的由来。 引导:谁来为我们大家解释一下这首诗的题目。

  我们管这种诗叫“题壁诗”。 谁来介绍一下“题壁诗”。

  那这首题壁诗是题写的?(板书:苏轼)谁来介绍苏轼?

  苏轼这两个字可不好写,你会写吗?哪位师傅有办法记住?好的方法要记住。 引导:记住了作者,了解了题目,哪一对师徒愿意为我们读读这首诗?(两个人先试试)

  (徒弟先读,师傅做评价,当然也可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需要注意的读音,他的停顿与你的一样吗,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二)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会读人家的诗,不算本领,如果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才叫你聪明。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理解诗意方法如:①借助注释②联系上下文③联系课文插图④补充诗中没有的词句。)

  2、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汇报: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的?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汇报:2、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横看——成岭;侧看——成山峰;远看、近看、俯看、仰望看到的景色都不同。

  汇报:3、我们知道了这两句是作者看到的庐山的景。(板书:景)

  从作者的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庐山的景象——

  用一个词来概括——千姿百态、壮观、崇山峻岭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深入学习:你能把作者眼中的庐山景色读出来吗?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想象画面:读了这两句,庐山在你心目中什么样子?(展开想象,形成画面)

  c、你能说出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呢?那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 引导:可是这么美的庐山却让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呢?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都不一样。

  ——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都不相同呢? ——作者置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坐井观天。 引导:那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

  师总结:其实作者一边在叙述自己看不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同时,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带着作者的体会读读这两句——自己试试——指名读——小组读

  这两句就是作者观赏完庐山后的感受。板书:感

  在诗的分类中,我们把这种诗中说理的诗称为——说理诗。(板书:说理诗)生抄在书上

  三、巩固学习:

  1、带着你的体会,师徒两人再来读读这首诗,品味一下其中的哲理。 2、背诵。

  有人愿意试着背诵一遍吗?——指名背 3、这首诗,不但要求我们会背,还要求我们会默写,下面我们自己先认认真真的看看这首诗,看看哪个字需要注意,容易写错;然后我们再师友互相学习,互相提醒,一会儿我们进行闯关练习。

  四、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题西林壁。(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 B缘分 C因为 .

  2、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正如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0)

  3、小练笔: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

  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

  那我们将来再遇到事物,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4、黄冈P

  五、学习收获:

  引导: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知识延伸: 推荐古诗《望庐山五老峰》、《江上送客游庐山》、《庐山独夜》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2342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