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人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混”。人们活在世上,“混”吃、“混”喝、“混”工作、“混”家庭,于是这个世界上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流派——混混。
皇帝是大混混,官僚是小混混,百姓是业余混混。
但清官、有识之士和贪婪的官员的区别在于:清官和有识之士既混也干事,而贪婪的官员只混不干事。
一个朝代犹如一个大公司,如果整个朝代的人都是只混不干实事,那么整个公司就垮了。
这便是我不喜欢陶渊明的原因。
陶渊明混得悠闲,混得自在,还给自己的混起了个雅号“退隐”。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妻儿,家中没有多少余粮,为生活所迫才出去做官,可一不如意就玩起退隐,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啊。他可以整天看云起云落,整天悠然见南山,他可以避世,但他的妻儿不可以啊。放在今天社会,他不用说退隐半生,即便退隐半年,就能落伍于时代,就会与世界脱轨。陶渊明适应不了那个动荡的社会,第一想到的就是逃避,还堂而皇之地标榜这是他的本性,这未免有些做作。
就如我开头说的,混大家都会,但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干的,若全社会的人都追随陶渊明去探寻桃花源了,那工作谁干?社会又怎谈得上进步?
“混”是社会的消极形态,“干”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可是自古才人多清高,他们总觉得社会污浊不堪,自己不能与社会同流合污,于是一方面追求质朴自然,一方面还要酌好酒,吃佳肴,然而好酒佳肴何处有?还不是有人干出来的!
遇到点挫折、遭遇次贬官就萌生退意,就感到生不如死,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弱,也难免有人慨叹“文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如果我能穿越回古代,见到陶渊明这种动不动就退隐的人,我会递上一杯酒,大吼:“怕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我以为,既不能像朱熹说的那样“存天理,去人欲”,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做隐居爱好者。
明朝初年有一位姚姓人士,出家做了道士,但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加入了朱棣的造反队伍,成了参谋,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朱棣做了皇帝,封其为高官,可他毫不声张,仍是穿着一身道士服,一生享受着高官厚禄,无疾而终。
他的名字叫“姚仁远”,他的事迹和智慧,被后人传颂,是我认为“混”和“干”的完美结合体。所谓“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莫过于此吧。
说到这里,我要提醒陶渊明先生,如果你生于现代,那这日子可不是那么好混的啊!
评语:这是学生写的一篇周记。论点明确,说理清楚;语言简洁,特色鲜明,有一气呵成之感。更可贵的是,对已有定论的东西有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高中生最为宝贵的学习品质,也是语文学习再上台阶的必由之路。文中姚姓人士虽不可考,但也难掩文章的光耀。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612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