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彭泽)人。陶渊明生活在政治环境异常复杂的晋宋易代之际。其族望和家世,据《陶征君誄》云:
“嗟乎若士,望古遥集。 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这里所称“洪族”是指陶渊明的曾祖大司马陶侃而言。陶侃为晋代勋臣,故称“洪族”。虽曰洪族,其实与南迁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并不显赫。陶侃就曾被人蔑称“奚狗”,并长期被怀疑和监视。陶渊明以勋臣后裔而衰落为“寒门”,得不到应有的禄位,所以“ 韬此洪族,蔑彼名级”,可见其本出自世家而泽不及身。笔者以为,其遭遇与南北士族的身份不同有些关系。在门阀统治森严的东晋时代,身为庶族的陶渊明在“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中,徘徊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道路。
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辞职。《饮酒》第十九首透露了他这次出仕的情况:“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陶认为“志意多所耻”是羞耻的行为,终以辞职。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正是其当时的心情写照。次年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投冠旋旧虚,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正值陶渊明犹豫之际,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借故回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47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