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大诗人,散文、辞赋也有很大成就,对于后世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以其能真正脱弃轩冕 陶渊明既有“幽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他的人生态度可说是非常复杂的,从一开始的时隐时仕到以后的躬耕归隐再到桃源时期,他思想的轨迹不是单纯的,而是曲折无序,是经过了众多转变的。
陶渊明的思想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政从文双重志愿确立时期(即从出生到29岁)。他有这样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明的。晋武帝太元八年,苻坚发动了九十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晋军,而在淝水两军进行战时,东晋在宰相谢安的领导下打了个大胜仗,使东晋政权转危为安。这给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对社会的期望无疑打了一剂强心针,觉得报国有望,所以这一时期他有从政的决心。他在《杂诗》中曾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拟古》中表示“少时壮且兮,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摔至幽州。”从这些诗中可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慷慨激昂的诗人。另一方面,东晋文人崇尚隐逸之风。“……更主要的,经过了三国两晋,到范蔚宗的时代,希企和崇拜隐逸的风气,已经很普遍很坚固地树立在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一般心理上了。这只要看看魏晋人的诗文,和考察一下他们的生活,就知道他们是多么地希企这样一种人格,但他们自己却仍然在从仕。”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当时的文人崇尚隐逸已蔚然成风了。而隐逸之人一般靠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那只有靠写诗文。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崇尚隐的大环境中作为一个文人自然也不能免去隐逸之心,所以他在树立从政志愿的同时又有从文的心。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188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