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下面是桃花源记教学,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导入
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注:根据学生的解释来揭示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缤纷()豁然开朗()平旷()俨然()
阡陌()垂髫()怡然自乐()诣()
2、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注:重点朗读课文和理解下列词语)。
缘、远近、异、复、鲜美、落英缤纷、之、初、极、其、豁然开朗、旷、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乃、具、要、咸、云、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是、无论、延、去、不足、道、志、及、诣、遣、欣然、规、寻、问津
三、局部品味
1、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论本段文字的相关内容。
⑴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描写桃花源的外景。并要求学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⑵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
晋…武…缘…忘…忽…夹…中…芳…落…渔…复…欲…
⑶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提示:感想:①有山有水,人杰地灵。②心情舒畅、愉快、惬意。③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推断:①有人。②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学习。)
3、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
4、理清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中的地点转移,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本段文字:
景:土地…
林尽水源…山…口…
人:其中…
5、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通过讨论,板书如下:
(对比)
桃花源↓现实
┃ | ┃
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居住呢?
(讨论后,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
(内容从略。)
8、请按“初识??所闻、所感??离开”分层次,并按下列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这段文字。
初识 ?? 见…乃…问…具…
↓
所见所感??村…咸…自…率…不…遂…问…乃…无…此…余…皆…
↓
离开 ??停…此中……道也
9、探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花源的'人为什么叹惋?
提示:
⑴可以用文中的话语回答。
⑵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⑶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⑷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我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语言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桃花源记教学】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教学
5.桃花源记教学记录
7.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4281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