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
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学生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学生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1978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