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最本色的阅读,就是不借助外力的细读。静静地读,细细地想,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体验,透过文本,把感情注入其中,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获得新的人生体会,这种作者种花,读者修剪而拈花的阅读结果,应该是阅读的极高境界了。

  静读的基础是细读文本,细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这些文字、符号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当我们去触摸作者精神触角之际,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精神、感知早已被作者探透,自己内隐的精神体验早被作者巧妙地写了出来。静读文本,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感受和共识,而后你不由长叹一声,或把酒临风,或对月抒怀。

  静读,应该是我们的阅读原则。

  现把《念奴娇·赤壁怀古》细读如下:

  文化传统的联想机制与作者情感探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意境开阔,豪迈之情顿生,触景生情,情由景生。一个淘字,让人由豪迈之情转换为一种苦涩而遗憾的理性思考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在哪儿?全埋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了。

  作者由江水东去联想到时间的飞逝,让人并不感到突兀,原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认可这种联想。在千年的汉语文化发展中,人们因为历史、民族、哲人思想文化等元素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潜在的联想机制。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把流逝的时间比喻为流水东去,从此,人们就认可了江水东去的隐喻意。苏轼写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词句,也是从新的角度发挥这种文化的联想机制。

  第一句,让人豪兴大发,但也让人对风流人物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词的开头就把情景交融的气势推到如此高度是很冒险的,我们都知道,古文人写诗词,大都是把充满气势与思辨的词句放在下片。苏轼开头如此拔高情感气势,下句怎样降势呢?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2175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