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一诗,是李白古体诗中的杰出代表,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五课。这首诗千年传诵,意高调殊,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迈雄健,读之势夺神骇,心折骨惊,被人称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①,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但古往今来,论其艺术者多,谈其主题者少。这大概是因为《蜀道难》一诗的主题思想含蓄深刻,令读者莫衷一是。然而就此避而不谈,实为学者所不尚,为师者则失“传道授业解惑”之本分。
那么《蜀道难》一诗的主题可以何解呢?
其一:蜀道难,须早归。这从诗作的字里行间即可得到理解。从第一节的由蜀写到蜀道再写到蜀道难,到第二节的蜀道难且险,再到第三节的蜀道险且乱,其中多用感叹、夸张、比喻、想像,渲染可怖氛围,增强感情抒发,使人很难摆脱言及蜀道而“凋朱颜”的畏惧心理,在一难二险三乱的逐层递进中打消人一攀的念头,从而“不如早还家”。
然而这一解,似与酒剑磨砺出来的具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志向的李白大有不符。李白寄情山水,邀月成饮,对酒当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第一解单从景论,是明显不能匹配杜甫对李白的盛赞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故笔者认为这并非《蜀道难》真正用意所在。
其二:仕途难,须早归。这一解,是联系了李白的生平得出的结论。李白出蜀展志,意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数十年经营,却仅得侍君而已,并未才尽其用,这大大悖于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理想,抑郁中萌生归意自在情理之中。从诗的最后一节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一种隐射;而“磨牙吹血,杀人如麻”也颇多无奈。这似也可以得出仕途不畅、归意渐决的结论。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daonan/271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