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王勃在他的《腾王阁序》中将有识之士的人生境界定为“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谓“赏心乐事”,无外乎遇知遇之主,尽人臣之义,唯其如此,“良辰美景”才显得物有所值。与《蜀道难》写于同期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宝三年),也是李白被迫离京,告别友人时所作。诗人将人生的失意和追求幻化成梦游天姥。天姥山名不见经传,但在诗人的眼中,却超凡脱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尽夸张之能事。其目的何在,就是为与人仙的会晤作铺垫,那一幅人仙同欢,实际上就是对君臣同乐的演义。然而那也仅仅是诗人的画饼充饥,梦醒时分,“魂悸魂动”长叹不已。这就是现实。深感仕途险恶的诗人,面对友人追慕“锦城之乐”,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从皇帝的近臣沦为一介平民,世事的变迁,地位的落差,使诗人倍感世态的炎凉,人事的无常。刻骨铭心的伤痛,诗人一时难以释怀。而诗人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能痛定思痛,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加以发酵,酝酿出生命真谛的甘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锦城,是城都平原上的一块盆地,这里民风淳朴,茂林修竹,山清水秀。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daonan/219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