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的诗句大全
引导语:竹子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所喜爱和赞扬,那么有哪些是关于写咏竹的诗句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咏竹的诗句大全,欢迎阅读!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咏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洁,徒自抱贞心。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赋得阶前嫩竹
陈·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里径
唐·司空曙
幽径行迹稀,清阴苔色古。
萧萧风欲来,乍似蓬山雨。
庭竹
唐·刘玉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斑竹
唐·元稹
一枝斑竹渡湘沅,万里行人感别魂。
知是娥皇庙前物,远随风雨送帝痕。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初食笋呈座中
唐·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附加阅读:《咏竹》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亦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虽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而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起,谓首作也。其人伐竹未毕之间,虽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这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末”“清白”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咏竹的诗句大全】相关文章:
1.歌咏竹子的诗句
2.杨万里咏竹的诗句
3.咏竹诗词精选
5.诗句大全
6.谈苏轼的咏竹诗画
7.咏竹诗词摘录
8.杨万里的咏竹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u/2939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