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一身燕尾服,腹部的羽毛像白色的'衬衫,是十分的可爱的。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描写燕子的古诗句,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1、燕子归来依旧忙。——诗句出自于:谢克家《忆君王》
2、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诗句出自于:宴殊《破阵子》
3、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诗句出自于:陈与义《雨》
4、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诗句出自于:薛道衡《昔昔盐》
5、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句出自于:杜甫《绝句二首》
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句出自于:杜甫《水槛遣心》
7、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诗句出自于:欧阳修《采桑子》
8、已过燕子穿帘後,又见鱼上市时。——诗句出自于:陆游《春日》
9、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诗句出自于:宴殊《破阵子》
10、燕子初来语更新,一声声报内家春。——诗句出自于:王珪《宫词》
11、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诗句出自于: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12、新绿阴中燕子飞,数家烟火自相依。——诗句出自于:陆游《初夏》
13、燕子分泥蜂酿蜜,迟迟艳风日。——诗句出自于:晏几道《谒金门》
14、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诗句出自于:杜甫《即事》
15、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诗句出自于:欧阳修《临江仙》
16、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诗句出自于:邵雍《梅花诗》
17、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诗句出自于:秦观《调笑令》
18、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诗句出自于: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1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出自于:刘禹锡《乌衣巷》
2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诗句出自于:戴叔伦《苏溪亭》
21、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诗句出自于:周德清《喜春来》
22、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句出自于: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23、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诗句出自于:张炎《高阳台》
24、燕子犹知社後归。君行无定期。——诗句出自于:刘克庄《长相思·朝有时》
25、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诗句出自于: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26、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诗句出自于: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
27、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诗句出自于: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
28、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诗句出自于:刘安《淮南子》
29、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诗句出自于: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30、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诗句出自于:张可久《清江引》
31、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诗句出自于:纳兰性德《清平乐·凄凄切切》
32、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诗句出自于:辛弃疾《如梦令·燕子几曾归去》
33、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诗句出自于:杜甫《归燕》
34、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诗句出自于:张鷟《咏燕》
35、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诗句出自于:杜甫《双燕》
36、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诗句出自于:张九龄《咏燕》
37、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诗句出自于:乔吉《天净沙·即事》
38、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归。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诗句出自于:武元衡《归燕》
39、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去社日已近,衔泥意如何。——诗句出自于:白居易《晚燕》
4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诗句出自于:宴殊《浣溪沙》
41、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诗句出自于:姜夔《点绛唇》
42、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诗句出自于:范成大《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
43、羽翼势虽微,云霄亦可期。飞翻自有路,鸿鹄莫相嗤。——诗句出自于:李建勋《归燕词》
44、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诗句出自于:韦应物《燕衔泥》
45、豪家五色泥香,衔得营巢太忙。喧觉佳人昼梦,双双犹在雕梁。——诗句出自于:李中《燕》
46、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诗句出自于:顾况《空梁落燕泥》
47、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诗句出自于:皇甫冉《赋得檐燕》
48、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诗句出自于:李益《赋得早燕送别》
49、三叠曲,四愁诗。心事少人知。西风未老燕迟归。巢冷半干泥。——诗句出自于:仇远《燕归来》
50、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诗句出自于:李白《双燕离》
【描写燕子的古诗句】相关文章:
3.描写燕子的诗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u/1893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