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处身于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现代历史语境中,适逢旧价值体系以摧枯拉朽之势坍塌,新价值体系步履维艰的关键时期,时代要求新的结构性的重组与转换。因而,生存其间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将探寻中华民族的“新生”之路视为他们孜孜以求的最大的人生目标。
鲁迅更终其一生在命运的起承转合中寻找着中华民族得以真正崛起的内因外力。《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民间诗歌总集,不仅确当地反映了特殊时代的思想文化现实,而且还传达了天真无邪的初民的人性本真,在诗歌简短的语言中深藏着他们平凡而又真实的真切生命体验。鲁迅在关注《诗经》的同时也完成了他批判现实、自我构建的历史任务。本文立足于鲁迅文本,对见之于文本的关于《诗经》的论述进行深度解读,廓清鲁迅在《诗经》朴实的文字中所体会到的民族“新生”的内在动因。
《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位置。鲁迅将对其的关注与运用挥洒进浩瀚文本中,他不仅追溯了《诗经》的诞生,评述了《诗经》研究史上的一直未有定论的删诗问题,而且作为文学家,还对《诗经》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做出了精到的阐解。
鲁迅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诗经》的来源进行了探源。人类先在集体生活中产生语言,又在劳动中孕育艺术,乃至文学。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认为,群居生活催生了语言的出现,也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语言的艺术――文学[1]。当最初人类在共同生活中产生交流的需要,不仅借助于姿态而且依赖于声音,声音的演变促成人类语言的形成。语言一步步成熟,有朴实到华美,由直白到含蓄,在不同程度上表达着人类纯朴简单的内心世界。进而,生活的复杂使内心情感郁结直至任情而歌,其中需要更为贴切自然的语言来传达,于是一步步产生了可以歌的“文学”。《诗经》的出现便顺应了这一类发展的趋势,是周初劳动者任情而歌的结晶,不但传达周人注重文德,讲求“作新民”,以观民观素俗、风化天下、慎思审视的思想笼盖天下的自觉意识,而且也是统治者统治思想的生动体现,是统治思想化为社会自觉意识的必然结果,内蕴着春秋尊玉攮夷、崇尚一统的时代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ing/350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