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诗经》所倡导的孝悌忠恕思想、恋爱观、友谊观、家庭和谐思想、博爱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诗经》的伦理思想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我国先秦史诗、现实主义的韵文杰作。“诗无达诂”是一种共识,本文在前人对《诗经》中风、雅、颂各篇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典籍,着重从孝悌忠恕等伦理思想方面加以阐述。

  一、关于孝悌

  《诗经》中关于孝悌的观念产生较早,大约是反映了西周初年已有的关于调节家庭宗族关系的范畴。“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说明周成王有信用,可为下民的模范。祭祀他的人,永远要孝顺先王,以他为榜样。“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信、顺在孝之中,孝子之诚无穷尽,永远赐予其幸福。“岂弟(恺悌)君子”“有孝有德”,和顺的君子,就是“有孝有德”的人。换句话说,肯孝顺先祖而又温文尔雅的人,就是“岂弟君子”。君子本指诸侯,在这里成了品行高尚之人的代称。“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这里表明祭祀祖先的目的,是要借助先祖,安抚孝子。“假哉皇考”即借助祭祀伟大而英明的祖先的魂灵,这只是手段;“绥予孝子”即先祖的魂魄保佑我们,使我们安乐富强,这才是目的。“闵予小子……永世克孝”,与前述《小雅・雍》篇意义相同。以上是《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关于“孝悌”的思想。这些“孝”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先祖的祭祀上,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孝”的观念还是有区别的。孔子的“孝”主要是指事亲,他扩大了“孝”的概念。如孔子答樊迟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在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孔子不仅要求祭祀,而且侍奉前辈要以礼,要让父母和祖父母先享用酒食,恭恭敬敬,如此等等才算作“孝”。《诗经》里的“孝”是以“我”为中心,祭祀先祖的目的是为了让先祖的灵魂保佑自己福寿安康;而到孔子、孟子时则是要求以好好奉养活着的先辈为至孝。同是一个“孝”字,目的倒了过来,由《诗经》中的“为我”转变成“为人”;由形式上的祭祀祖先活动为主转变为服侍长者为主。孔子要求以在世的父祖为中心,尽可能服侍长辈,多做奉献。“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当然,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要求继承先祖的事业。《孟子》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里,孟子从反面具体论述了不孝的五种表现,说明懒惰、赌博、嗜酒、贪婪、偏爱老婆孩子、纵声色之欲、打架斗殴、祸害乡里,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孟子还要求,尽孝悌的义务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可怀有任何个人目的。他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孟轲在这里所说的“仁义”和“孝悌忠恕”的意义是相通的,主要是教导贵族子弟以仁义之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做到了这一层,那就会无利而王。既然王道备而天下安泰,又何必言利?所以,孔子倡导的奉养活着的父母和老人以及孟子的照顾鳏寡孤独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孟子所说的“王道”就是开明君主政治下的和谐社会。现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每个家庭的子女都能尽到“养老”这一份义务,那么就给国家、社会减轻了负担,就会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所以这一点至今仍应作为一项美德向青少年们提倡。

  西周统治阶级不仅在家庭伦理上要求“孝悌”,而且要求臣僚对国君要“无贰无虞,上帝临女(汝)”,这就是说,不要对周王朝三心二意,怀有背叛的阴谋,并且警告对方“上帝在看着你们呢!”这实际上是“忠”的思想萌芽,只是未用此字表述。至于宽恕的思想,与不虐待俘虏的思想是一致的。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ing/3280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