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冬至的诗歌,希望大家喜欢!
冬至的简短诗歌一
闻说今日太阳走到至南,
今日至冷今日至寒今日夜至长。
一如婴孩初生,
一天天暖起来一天天显出春花娇巧的模样。
雪一直没下,
那有什么关系。
暮冬的雪正下在春节的檐前,
几多祥瑞几多喜庆。
穿着花花绿绿羽绒的男女,
已经不在乎冰霜雪冻,
该浪漫的仍在月下浪漫,
该多情的仍在路灯下凝眸。
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电视、报纸和网络一如昨天。
只是一碗母亲亲手包的饺子,
让这平常的日子有了不同。
冬至了,
春天不远。
冬至的简短诗歌二
黄昏下起了寒鸦
密密落满柳梢
更残忍的冬景,唯有回忆
我把自己一遍遍重复着
抛弃
终于呵,多情的心已无血色
破碎成纷纷白雪…
寒鸦衔起一片心事
飞向沉沦的夕阳
飞向这让人悲怆的高度
残阳已无青山可依,而你
或许正偎在他身旁
或许嘴角勾起彩虹
或许轻轻轻轻问他
“我和雪那个更洁白?”…
背着夕阳,背着有你的方向
一只寒鸦从我胸口飞出
一片雪花自我眼中飘下
沉沦着的夕阳呵——
请用最后的悲怆啊
将少年的背影拉成一声幽幽的二胡…
冬至的简短诗歌三
过来一年又一年
今天
才知道
冬至
没有一个人
自独处
喜也罢
恼也罢
路过
就好
冬至的简短诗歌四
踩着前人的脚印
走着先人的路
寻着祖父辈的根
一方坟墓
一束鲜花
深深鞠躬
迎风而立
因为风吹起了泪意
踏上归乡的路
只为寻根寻亲
却是两个世界
纵有万语千言
也可以不悲不喜
问爹娘在那方可好
吿爹娘女儿这边一切安好
勿挂念
拓展: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关于冬至的简短诗歌】相关文章:
3.关于冬至的诗歌
4.冬至诗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913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