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诗,也不会写诗,甚至不喜欢诗,却在几年前迷上了诗,而且冒冒失失地出版了一部诗集,有七八个印章。后来,我一发不可收拾,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诗歌,不凡有一两首“经典”的作品,但仍离诗歌十万八千里。我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却在茫然中找不到感觉。也许太深奥了,也许是西瓜皮做水瓢——根本不是那块料。
原本是写小说的人,突然对诗歌有了兴趣,那是因到新华书店淘宝时的一次偶遇。几本满面灰尘的诗歌著作,静静地在书柜一角睡大觉。我满腹狐疑,诗歌怎么了?如此受人冷落。我动了恻隐之心,一下子买下七八本,有古典的和现代的,有名人的和不熟悉的,带回去研究研究。研究的结果是生产出一个四不象,糟糕透了。
应该讲,无论是词,还是诗,仔细阅读,认真领会,还是能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世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和文化内涵。阅读现代作品,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艺术,也把我带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里去,受益匪浅。
诗歌能够吸引我的眼球的另一个原因是,文字不多,阅读起来不费功夫,可以反复阅读,从中揣摩和理解诗意,搞懂了,心中有一种痛,那是诗人用心灵传递的信息。尤其是对那些悲愤和痛苦的以及具有讽刺和幽默的作品,阅读后更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写诗需要灵感和创造力,读诗需要静下心来理解和体会。
话又说回来,诗歌再好,毕竟阅读和喜爱的人很少,真正搞纯文学诗歌创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已。诗歌在痛苦中挣扎,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诗和词,文字虽少,但很深奥。尤其是那些朦胧的、隐晦的和不着边际的诗,只有作者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读者很难揣摩,阅读起来一头雾水。因此,写诗的人少,读诗的人就更少了。正像我前面说的,诗歌在新华书店很受冷落。
二是现代诗歌边缘化倾向愈来愈严重,备受文化大餐和快餐的排斥。诗歌几乎没有大众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网络诗歌非常活跃,各地诗刊也不少,但精品甚少,圈子小,影响力不够。一些没有吸引力和创造力的诗歌作品,它的出生就等于死亡。
三是专业诗歌作家寥寥无几,中国缺少诗歌旗手。有的著名诗人有了很大成就,但坚持不下来,也许是诗歌枯燥吧,也许诗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吧。有的著名诗人“逃避现实”,淹没了自己的辉煌。著名诗人北岛先生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名志”,多么经典,被无数人铭记。但他退却了,到香港当教授去了,名不副实了。舒婷是闻名于世的女诗人,她的《舒婷的.诗》我现在还在阅读学习,很欣赏。但她上个世纪90年代就封笔了,再也看不到她的新作,令人遗憾。还有的著名诗人经商去了,改行了,销声匿迹了。这是诗坛的悲哀,也是著名诗人的悲哀。
四是诗歌愈来愈不讲究合辙押韵,鱼目混珠现象比比皆是。反省我的诗集,就是一个怪胎,诗不像诗,文不像文。眼下的诗歌市场很繁荣,如雨后春笋,但许多白话诗、口水诗和散文诗读起来很别扭,没有意感,没有,没有美感,几乎就是大白话,分了段落的大白话。诗歌,无论是词还是诗,缺失了灵魂、辙韵和创造力,就等于是一堆垃圾。
五是诗歌很深奥,入门难,出精品难上难。诗歌市场不景气,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很难写。光有创作热情和运用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需要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需要对诗歌的提炼和升华。换一句话说,没有磨难和痛苦,没有失败和教训,没有良知和底线,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能写一千首诗歌,不一定能成为诗人,而能写出几首经典传世精品佳作,一定是伟大的诗人,我以为。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宝塔尖,我不敢苟同。现在的社会并不是诗歌的年代,人们需要文化的多元化,需要文化快餐,需要贴近生活的作品。倘若诗人们还在那里抱着老古董不放,还在那里刻板地咬文嚼字,还在那里一味地玩朦胧或深沉,与时代不合拍,与现实不合拍,与先进文化不合拍,有谁会阅读你的作品呢?
笔者并不反对古为今用,也不反对白话诗,毕竟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中的精髓。在喧嚣浮躁的消费社会中,要提升诗歌品位,要能立足文化之林,要有更多的作者和读者,这就要善待和保护诗歌,不能随心所欲地糟蹋诗歌。
诗歌是有灵魂的,是作者袒露心声的载体,无论用什么手法,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那些庸俗低下、发泄不满、粗制滥造、哗众取宠、胡说八道、信手涂鸦等不良倾向的所谓诗歌,正是现代诗坛鱼目混珠的不良现象,如不遏制,诗歌必然走向死亡。
诗歌在痛苦中挣扎,诗人挣扎在诗歌中。如何能让诗歌走出困境,决非是一件易事。热爱诗歌的人们期待着:诗歌旗手引领航程,有良知的诗歌写手不断涌现,更多的诗歌精品和佳品繁荣诗坛。
能写几首好诗,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贡献。
能阅读几首好诗,是一种精神享受。
【诗歌鉴赏在痛苦中挣扎】相关文章:
1.苦中觅乐诗歌
2.爱与痛诗歌
3.双子的痛诗歌
4.沙痛诗歌
5.挣扎现代诗歌
6.挣扎的麻雀诗歌
7.关于痛的诗歌
8.痛没有国界诗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838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