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诗歌1
飘摇,在秋风冷雨中
红尘往事回味浓
也曾鲜嫩惹人眼
也曾青涩沫春风
也曾浪漫经风雨
也曾靓丽百花丛
几度繁荣
青春,不过是短暂绮梦
成熟的枫铸就金秋艳红
叶采三秋灵气
悄姿笑舞金风
朗月清辉相伴
万里相思情浓
素心谁懂
飘落,在大地母亲怀中
悟透繁华万事空
淡定从容无所憾
笑看斜阳吻青松
灿烂秋色年年有
如诗如画映苍穹
关山几重
《枫》诗歌2
听不到的是声音
读不懂的是爱情
看不见的是心情
看不彻底的是你的心
想不明白的是你的思
擦身你的肩膀
看不见你的脸
听见你的声音
看不见你的人
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
还是有眼泪
一滴一滴的流
走过的路
看过的人
无情
冷血
残忍
冷漠
秋天的时候
冬天的时候
枫雪笑傲然飞
只是那个人
永远回不来
为他做的诗
为她谱的曲
为他不顾一切
为她赴汤蹈火
我为他
他为她
她也为他
世界在循环
人永不休止
情情爱爱
早已融化在枫雪之中
七夕也好
情人也罢
只是没有昨天
往事如烟
回不到过去的那个明天
《枫》诗歌3
一片红红的枫叶,
就是一个秋天,
就是一个秋天的记忆,
可以用心珍藏,
也可以随风飘落。
秋天的枫叶,
就像一杯芬芳的美酒,
迷醉了整个春花的梦。
秋天的枫叶,
就像一位少女的脸颊,
所有的心事,
只为那一轮圆圆的月。
季节没有沧桑,
岁月了无痕迹。
淡淡的是云,
柔柔的是风,
如果生命需要一种颜色,
秋天枫叶的绯红,
或许是最好的诠释。
恨过了会痛,
爱过了会碎。
那些莫名的感伤和惊喜,
要么一曲离愁,
要么一往情深。
人生就像平行的铁轨,
在秋的深处,
寻找灵魂的归宿和年轮。
一场秋雨过后,
不再彷徨只有清醒,
那个幸福的相伴依旧在远方,
需要用一生去追寻。
摘一片秋天的枫叶,
摘一片生命的叶子,
把那些过往和故事铭刻。
褪色的只是风景,
那些有于关爱的情和真,
早已在温暖的心间化作永恒。
《枫》诗歌4
想你的季节都是冬季
看着那洁白的昙花开了又谢
蘋花渐老梧叶飘黄
那薄弱的身躯如同雨滴般
攀上高塔俯视四方
寻找你的足迹
沿着那条幽静的小路
顺着你曾踏过的足迹
走到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家
家门口的芭蕉树还在沙沙作响
像是演奏着我们离别的殇
玉一般的圆月静静地挂在天上
婆娑的树影轻轻摇摆着
看着看着
仿佛又回到了我们曾经嬉戏的时光
和谐的画面欢乐地笑声
回旋在耳畔
久久不能散去
像是一场美梦又像是一个厄运
回忆像老电影
把那些美好的伤感的
都化作黑白式
让回忆变得平淡
可是
你的存在注定不是平淡的
不管怎样的地点时间
都会使那平静的心悸动
想你的季节都是黑夜
看着那洁白的昙花谢了又开
透过回忆的橱窗却看不到你的身影
就像从未出现过
再见
我陌生的爱着的人
后弦:
当枫叶遗忘在冬季
就注定被忘记
《枫》诗歌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唐张继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三个意境的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组合,“月落”“乌啼”和“霜满天”,因为这三个意境不可能同时和同空间地存在。意境一:皎洁的月光西落,意境二:乌啼一声划破寂寥的长空,意境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弥漫一天的白色秋霜。
“月落”和“霜满天”不可能同时空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境;而“乌啼”和“霜满天”也是虚写,我们试想,在漫天一片银白色秋霜的眼前,作者是怎么能亲眼看到那“啼”的是“乌”呢?最多是凭经验判定而已,作者能断定和亲耳所听是实的是“啼”。这一组意境有声有色,以动写静,跨越时空。是环境的渲染和铺垫。最可感的是“啼”和“霜满天”,令诗人情绪无处着落和凭寄,只能面对一天秋霜,听心灵的孤魂在横无际涯的弥漫秋霜中追寻和游弋。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的“眼”是“愁”。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
“江枫”是寒山寺山门外的“江村桥”和“枫桥”。其间约150米。鱼舟依桥而泊,点点渔火仍然在霜天里朦胧可辨。诗人独在羁旅,栖身滞舟之中,夜泊枫桥,长夜难以入眠。故托物言志,因心生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而水上之舟多与愁结缘,正如清代词人李清照所言:“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武陵春》)”唐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而水,自然引发“愁”绪。南唐后主李煜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我们注意到“桥”这个意象,多有横跨、承载的象征意义,横跨在舟和水之上,恰巧与愁绪构成相逆的意象反差,达到欲罢不能的艺术效果。“对愁眠”是本句的落脚点,也是重心之所在。尤其是“对”字,抒写出诗人难以入眠,愁绪难以排解,在如“火”的愁绪中的煎熬与无奈,只能在愁之中渴望入眠。这里我想到李白的:“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独坐》)。”其中的“相看两不厌”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相”和“对”有着相同的字意,而两人的境界和诗绪却天攘之别。
江村桥,《苏州市志》载:“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江村桥重修记》载:“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后因乏于修护,拱券松动,桥面、桥台及栏杆多有损毁,1983年8月再次整修。1984年6月竣工,共用一万四千余元。”王昶《袁又恺渔隐小圃记》:“枫桥之水从梁溪(即无锡)来,过桥分支西南流,别为西塘。又有桥,名江村,其南则袁子又恺渔隐小圃在焉。”江村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东西向跨古运河,跨度9。8米,为石砌单孔拱桥。东堍有南北侧引桥,南侧9级石级,北侧10级石级,宽2。1米,向上25级石级到顶,长38。7米;桥面3条竖石,中间宽大,两侧对称,桥面宽2。4米,长2。88米;北堍直接33级石级,底宽3米。石桥栏间用砖封砌。(《寒山寺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枫桥”,“在阊门外九里,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吴郡志》)明高启《泊枫桥》诗:“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诗名涉及枫桥的有范成大、陆游、程师孟、沈周、曹仁虎诸名家,与张继《枫桥夜泊》诗同名的有朱彝尊、董灵顶、毛大瀛、李绳诸诗人。诗里枫桥不下百首。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即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这一句是诗人思绪的回环跌荡,思绪收放自如,语句平白如话,毫无雕琢的边痕。既由远到近地点明了寒山寺的地理位置,也表明了作者愁绪的心情在恍惚迷离之中无所着落,让读者跟着诗人到“姑苏城外”一游,由“姑苏”到“城外”再到“寒山寺”,让驿动的心找到归依之处、栖息之所。这就印证和表明了众生本具佛性、皆倾心向佛的本性。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这首短短的四句诗,诗人却用了一个整句,来说寒山寺。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句也是三个意象的主观组合。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辩解“夜半钟声”是实写还是虚写,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全句乃至全诗的谐和而美妙的意境。
夜半时分,从寒山寺,有钟声飘进了客船。语句同样平白如话。这钟声荡开了诗人的愁绪、警醒了诗人告别徘徊无依的苦楚、唤醒了诗人昂扬奋进的斗志和积极进取的愿心,这和谐悦耳的钟声也把诗人送入到甜美的梦乡。
让我们在这和谐的钟声里,体验这美妙的意境。钟声起落,“咚”一声,这声音从空中传来,在空中消失。如微风吹过海面,风平而后浪静,夜又归于平静。这是空的妙用,动静相生。如唐王维《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声音振动耳鼓,从空中穿越,无影无形而无踪迹,看不见摸不着,跨越时空,乃至于到今天我们还在回味张继如歌的钟声。如破冰的船、似降魔的剑,振聋发聩,让人了知世事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没有永久不变的拥有。人如过客,在此暂住。惟有勇猛精进,倾心向佛,自净其意,众善奉行。正所谓“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钟声佛声唤回苦海迷路人。”
到此,张继在寒山寺的钟声中得到了解脱和平静。张继留传的诗不多,惟有该诗穿越千年的时空,在人们心中回荡。首先这先是一首诗,是一首关于寒山寺的诗,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一首平白如话朗朗上口、为大众乐于吟咏的好懂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诗人完美地运用了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寒山寺因为张继这一声钟声,千年传扬,钟声诗韵,日久弥新。文人以诗与佛门结缘,该诗堪为典范。
唐代怀海禅师所制《百丈清规》称:寺院“晓二时鸣大钟一百零八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芸芸众生,“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
综观全诗,“月落”为纵向从上到下,“乌啼”为一声点,而“霜满天”为生发,好似轰然炸开的背景氛围。
“江枫渔火对愁眠”为局部的特写,“愁”是“钟”的铺垫,也是一厚一重之笔。
“姑苏城外寒山寺”是驰骋之笔,夺势。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全诗的灵魂。与开头的“乌啼”遥相呼应,回环往复,浑然一体。全诗只有“乌啼”和“钟声”是写声的,首尾衔接。如长空之闪电,平地之雷声,在一天秋霜的客子渔火之中回荡不息。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至今,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去游览寒山寺,一方面是为了从实地去观景,更重要的是为了去体验唐人张继在诗歌中所描绘的优美的诗歌意境。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808219.htm